新三峽:是黃金水道,也是安居之地

2024年10月16日,湖北省興山縣高嵐朝天吼漂流景區的一角。中青報·中青網見習記者 李文慧/攝

“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工程是什麼樣?1994年12月14日,三峽工程正式開工建設,如今已過去30年,這個“國之重器”不僅在長江流域持續發揮着“攔洪補枯”的功能,也在國家航運安全、能源安全、生態安全等諸多方面提供了保障。

日前,中青報·中青網記者參加水利部組織的“新三峽 新庫區”主題採訪活動時瞭解到,截至2024年12月31日,三峽工程已累計攔洪運用近70次,其中攔蓄超5萬立方米每秒的編號洪水21次,攔洪總量超2200億立方米;三峽水庫枯水期累計爲下游補水2732天,補水總量超3600億立方米。

三峽工程能夠發揮顯著成效,背後是百萬移民堅決響應號召的貢獻。2009年,國務院三峽三期工程驗收委員會通過正常蓄水175米水位驗收,同年,完成全部移民搬遷安置,131萬名移民通過就地後靠、外遷安置等方式開啓了新生活。2011年,爲更好地建設和諧穩定的庫區,國務院正式批覆了《三峽後續工作規劃》,規劃總投資1238億元(統稱“三峽後續資金”),用於發展庫區經濟、保護庫區生態、提升人民幸福感等方面。

2023年,經第三方階段性評估,三峽後續工作有力促進了三峽移民安穩致富和庫區經濟社會發展,維護了三峽庫區生態安全和地質安全,保障了三峽工程運行安全和持續發揮巨大綜合效益。可以說,江河湖海的治理與柴米油鹽的關切,正在同步推進。

電路、水路、道路,帶動經濟發展

遠處的一盞盞燈如何被點亮?這看似微小的問題牽動着三峽電站工作者的心。

在三峽電站的中央控制室內,運行值班人員每天都要通過計算機監控系統對發電設備、輸電線路和泄洪閘門進行遠程實時監控,根據上游來水情況判斷髮電機組的開機數量與位置,水流經過水輪機,帶動發電機發電,再通過升壓,這些清潔的電力就可跨越上千公里抵達工廠、家庭。

目前三峽電站的輸電已覆蓋湖北、湖南、河南等八省二市,惠及6.7億人口,在三峽電站34臺發電機組中,僅1臺工作1小時就可以滿足467個家庭1年的用電需求。

三峽工程建成後,爲社會貢獻了大量的清潔電能,但形成的水位落差對通航來說卻是一道考題,千噸的船舶要從大壩經過,必須跨越百米的高差。

三峽工程要如何保障長江的航運?位於三峽大壩左岸的升船機給出了最優解。三峽集團流域樞紐運行管理中心樞紐管理部副主任程航介紹,從上游而來的船舶,可駛入與水面齊平的電梯船箱,而後以每分鐘12米的速度在通道中下行,待船箱中的水位與下游找平即可駛出,全程僅需40分鐘,比普通船閘快了近3小時,顯著提高了三峽樞紐的航運通過能力。許多遊客慕名而來,乘坐遊輪體驗“水上電梯”,2023年,該工程吸引的遊客量達45萬人次,有效拉動了當地旅遊業。

三峽工程持續服務經濟社會發展。湖北省宜昌市興山縣地處三峽庫區,水資源豐富,土壤肥沃,柑橘種植是這裡的龍頭產業之一。2022年,作爲溝通鄂西生態文化旅遊圈的重要關口,這裡建起了高鐵站,在三峽後續資金的支持下,各項配套設施齊全、服務到位,這讓興山縣古夫鎮的柑橘可以更高效、安全地運往全國各地。

“以前客戶來我們這很費勁,現在好了,前幾天山東來收購的客戶就是坐高鐵直達,就連橘子也坐上高鐵了。”住在興山縣古夫鎮北斗坪社區的柑橘種植戶杜德勝指着高鐵站的方向說。在當地,許多柑橘樹種在坡上,以前都是人力運輸,如今當地政府補貼建設了單、雙軌運輸車,這些果實在成熟後可以順軌而下,減輕了勞動強度。今年64歲的杜德勝,每天想的不只是自家種的柑橘,“有時間的話還要和朋友約着旅遊”。

同樣因交通受益的,還有當年處於三峽庫區淹沒區的深渡河村,由於淹沒面積不大,當地村民採取了就地後靠的搬遷方式繼續生活。2015年之前,這裡還是一個相對落後的村莊,深渡河村黨支部書記萬偉回憶,“當時我上學回來,走在路上,腳上全是泥巴”。

但隨着古昭公路的建成,這條連起宜巴高速與興山縣城的快速通道,爲深渡河村帶來了轉機。爲避免開山毀林,保護生態,全長10.9公里的古昭公路有約4.4公里建在峽谷溪流之上,風景秀麗,因此它也被稱爲“水上公路”。這條公路不僅方便了居民生活,也將原本去往興山縣40分鐘的車程壓縮至10多分鐘,還帶來了數以萬計的遊客。

“突然有一天回來,我發現路都修到家門口了。”2018年,回村任職的萬偉被眼前的景象驚住了。來“水上公路”打卡的遊客,會在深渡河村停留,旺季時每天能達到兩三百人。爲了讓深渡河村也能趕上“旅遊熱”,三峽後續資金支持了32戶村民的房屋外觀美化,以及村內居住環境綜合整治、農村安全飲水保障、電商服務中心和農產品推廣中心建設,還鼓勵當地村民將自家優質產品推廣出去,包括柑橘、櫻桃、枇杷、李子等農產品,還有根雕、石雕等手工藝品。相較2015年,現在深渡河村的人均年收入增長了3000元。

深渡河村的發展是三峽新庫區建設的縮影。路通了,信息通了,農產品交易的主動權攥在農民自己的手裡,萬偉說,“家家戶戶都有小車,小車能去家家戶戶”。

環境、服務、就業,提高生活質量

自湖北宜昌向西沿長江而上,來到重慶市,這裡累計搬遷安置的移民人數佔三峽移民總量的8成以上,淹沒範圍涉及16個縣(市、區),是三峽移民工程的重點區域。與許多後靠搬遷的案例不同,由於淹沒面積較大,重慶市雲陽縣採取了全縣從老縣城易地搬遷至新縣城的方式,新、舊縣城之間的距離達32公里。

面對如此大體量的移民搬遷,雲陽新縣城在基礎設施提質、居住環境改善、公共服務加強等方面做到了穩步承接,自2012年起,近80億元的三峽後續資金便不斷投入到雲陽新縣城的建設中。

最遠不過20分鐘的上班路,出門就是33公里的環湖綠道,8個主題公園沿湖排開,散步、游泳、垂釣,這是雲陽縣居民最平常的生活。當地居民劉洪每天都會去離家最近的“月光草坪”公園散步,高中時,他和父母一起搬遷到新縣城,見證了三峽庫區的發展。“現在生活比以前好多了,無論幹什麼都不愁吃穿。”劉洪說。

除土地補償費、安置補助費等移民補償費用外,每年,當地政府都會開展崗位能力培訓,面對有意向創業的居民,還會提供信貸優惠。如今,越來越多在外務工的人回到雲陽,因爲在這兒,只要肯幹,就有支持。

環境美、保障好,是雲陽縣獲評“中國生態宜居典範縣”的重要原因,尤其在居民用水安全層面上,雲陽縣正不斷推動城鄉供水一體化建設,讓羣衆喝上放心水。“水廠建好之後,我們這再沒停過水,而且現在從煮飯就能感受出來,水質的確變好了。”家住雲陽縣黃石鎮的陳小芹經營的服裝店開在山腳下,日常做飯都在店裡解決,黃石鎮水廠的建成不僅讓她喝上了好水,“有什麼需要,打一個電話就行”的服務也讓她更踏實了。

截至2024年10月,包括黃石鎮水廠在內,雲陽縣已建成54座城鄉水廠,覆蓋171個村社區,供水規模達11.1萬噸/天,覆蓋66.8萬人;還有160座村級水廠,覆蓋農村18.2萬人。雲陽縣規劃到2035年,實現202座水源水庫、59座規模化水廠、290座村級水廠覆蓋全縣98%的城鄉居民安全飲水。

每年汛末,是三峽水庫的蓄水期。過去,水面上增多的漂浮物不是好的預兆,人們總會擔心漲水累及家園,而如今漂浮的樹枝預兆上游來水充沛,三峽水庫可存續更多水資源以供應冬、春兩季的用水需求。經雲陽縣的長江水面上,清漂船正在作業,來往遊客、居民在綠道上漫步,水患頻發的年代結束了。

同樣,作爲三峽移民重鎮的重慶市萬州區大周鎮,也在不斷推進地質災害防治工程,讓當地村民過上安穩的生活。

大周鎮鋪埡村的危巖是一個長久存在的問題,山上陡崖受雨水、風化作用的影響形成了危巖,一旦墜落、垮塌便會累及山下159戶村民的生命財產安全。2021年,1838萬元的三峽後續資金投入到危巖治理中,經過支撐、封填、錨固、主動網與被動網的安裝等手段,於2022年通過監測期,正式完工。600多名村民也參與到後期的山體巡檢工作中,配合地防員實現“汛期一週兩巡、非汛期一週一巡”,讓生活安全可操作、有保障。

三峽庫區的建設讓居民安心,也吸引了許多青年來此創業。在大周鎮五土村,依託重慶市水利局下達的三峽後續資金建成的濱江步道,每年可吸引遊客20萬人次,有200多名村民返鄉創業,隨步道建設起的農家樂、民宿就有40多家。

曾在上海工作多年的酈江渝與妻子雷小鈺,長期從事藝術工作,雖不是本地人,但大周鎮的風景和“科教親子特色小鎮”的發展思路,讓他們決定留在這裡創辦藝術農莊,打造各類藝術體驗和研學項目。創辦之初,當地政府就給予了宣傳支持,隨着藝術農莊的名氣越來越大,許多周邊城市的學校、公司都來這裡研學、團建,旺季時每天能接待40餘人。

“盈利是一方面,但主要是自己喜歡。”雷小鈺認爲,在喜歡的城市做喜歡的事,比賺錢更重要些。他們的藝術農莊依山傍水,陶藝泥塑、拓染、書法分區排列,走進農莊小院,門上、牆壁上貼着許多不同類型的書法作品,酈江渝說,“這些都是小鈺寫的”。到了經營淡季,他們會一同坐在手工區消磨時光,就像那些在濱江步道上散步的居民,“小而美”是他們對歸宿的理解。

三峽無小事,因爲每一件都是人的事。“高峽出平湖”的世紀夢想已成現實,但三峽庫區的建設不會停止,未來,水利部門將持續做好有關工作,保障三峽工程運行安全,推動三峽庫區高質量發展,爲更多人帶去“理想的生活”。

來源: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