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乘用車最高補貼2萬元,“以舊換新”政策再加碼促汽車消費

7月25日,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印發《關於加力支持大規模設備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新的若干措施》(簡稱“《若干措施》”),統籌安排3000億元左右超長期特別國債資金,加力支持大規模設備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新。

《若干措施》中提到,提高汽車報廢更新補貼標準。在《汽車以舊換新補貼實施細則》基礎上,個人消費者報廢國三及以下排放標準燃油乘用車或2018年4月30日(含當日)前註冊登記的新能源乘用車,併購買納入《減免車輛購置稅的新能源汽車車型目錄》的新能源乘用車或2.0升及以下排量燃油乘用車,補貼標準提高至購買新能源乘用車補2萬元、購買2.0升及以下排量燃油乘用車補1.5萬元。

相較於此前政策,汽車報廢更新補貼標準翻倍。

“此次汽車報廢更新補貼擴容和補貼翻倍對車市是重大的利好。”中國汽車流通協會乘用車市場信息聯席分會秘書長崔東樹表示,預計將有效拉動今年汽車市場200萬輛左右的私車報廢量,也有利於拉動千億元以上的增量更新消費。

7月26日,汽車整車板塊盤中上漲3.12%,中國重汽領漲8.46%,金龍汽車、海馬汽車漲超8%,江鈴汽車漲超6%。

最高乘用車單車報廢置換補貼金額翻倍至2萬元

“汽車報廢更新方面,主要有三方面政策調整。”商務部消費促進司司長徐興鋒7月25日在國家發展改革委專題新聞發佈會上表示,一是補貼標準大幅提高,二是補貼執行溯及過往,三是補貼發放時間壓縮。

今年3月,國務院印發的《推動大規模設備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新行動方案》明確,要實施消費品以舊換新行動,開展汽車、家電產品以舊換新。今年4月24日,商務部等七部門印發的《汽車以舊換新補貼實施細則》提出,自印發之日至今年12月31日期間,報廢國三及以下排放標準燃油乘用車或2018年4月30日前註冊登記的新能源乘用車,併購買符合節能要求乘用車新車的個人消費者,可享受一次性定額補貼。

對比《汽車以舊換新補貼實施細則》要求,報廢舊車併購買新車的個人消費者,補貼標準由購買新能源乘用車補1萬元、購買燃油乘用車補7000元,分別提高至2萬元和1.5萬元。

徐興鋒介紹,對自《汽車以舊換新補貼實施細則》印發之日,也就是4月24日起提交符合條件的補貼申請的消費者,按照調整後的補貼標準執行;對已經領取補貼的消費者,補齊差額部分補貼。

補貼發放時間將會被壓縮。徐興鋒表示,將進一步完善汽車以舊換新信息平臺功能,會同財政部優化補貼申請審覈和資金撥付監管流程,縮短資金髮放時間,努力讓羣衆儘快拿到補貼。

崔東樹則表示,目前來看報廢更新的效果主要還是拉動新能源車的銷量增長,尤其是拉動主力價位的新能源車。

中信證券研報認爲,新版汽車以舊換新政策力度大超市場預期,對汽車行業的刺激力度將遠好於4月底的政策標準。中金也發佈研究報告分析表示,覆盤4月實施細則發佈後乘用車需求情況,雖然報廢量呈現增長態勢,但拉動幅度總體有限,5-6月累計上牌量爲347萬輛,同比下降7%,受消費信心、價格競爭等影響國內需求保持同比負增。滿足報廢標準的乘用車存量基盤超過1400萬輛,此次補貼力度大幅加碼,有望更大程度促進報廢置換,對國內乘用車需求正增長形成更好支撐,期待拉動額外增量達百萬輛級。

拉動汽車消費,北京面向符合條件的無車家庭增發2萬新能源車指標

2024年是“消費促進年”,國家大力推動家電、汽車等消費品“以舊換新”。促汽車銷費,也成爲各地政策關鍵詞,且力度正持續加碼。

爲逐步解決無車家庭用車需求,7月21日,北京對無車家庭定向增發2萬個新能源小客車指標。指標配置結束後,公佈了積分排序入圍家庭名單。

記者注意到,與今年5月2024年度新能源指標配置時相比,家庭新能源指標“分數線”由60分降至54分。此外,此次增發的是新能源小客車指標,即僅能購買純電驅動小客車,指標有效期爲12個月。

根據北京市交通委發佈《關於2024年小客車指標配額和配置比例的通告》,今年小客車指標配額爲10萬個,其中普通指標額度2萬個,新能源指標額度8萬個。隨着此次面向無車家庭定向增發2萬個新能源小客車指標,今年累計增發新能源小客車指標至10萬個。

此前在今年5月31日,北京市商務局等8個部門共同印發了《2024年北京市汽車以舊換新補貼實施細則》(簡稱“《實施細則》”),明確了國家以舊換新政策的落地執行。《實施細則》對補貼對象及標準、辦理時限、申報材料、具體流程等問題進行了明確。

其中提到,報廢國三及以下排放標準燃油乘用車或2018年4月30日(含當日)前註冊登記的新能源乘用車,併購買納入工業和信息化部《減免車輛購置稅的新能源汽車車型目錄》的新能源乘用車新車,可獲1萬元補貼;報廢國三及以下排放標準燃油乘用車,併購買2.0升及以下排量燃油乘用車新車,可獲7000元補貼。

根據北京市發展改革委公佈的數據,上半年北京以舊換新政策帶動汽車銷售7.3億元。

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 張冰

編輯 閻俠

校對 趙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