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體視域下提升高校輔導員思政教育引領力
□呂昕
高校輔導員作爲思政教育的一大主力軍,在大學生思政教育及爲其提供政治引領方面佔據着舉足輕重的地位。進入新媒體時代,高校輔導員思政教育引領力的提升不僅僅體現在傳統理論教育和價值觀引導上,更需充分運用新媒體優勢,提升自身思政教育引領力,更好地完成對大學生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的塑造。
加強學習,提升自身新媒介素養
高校輔導員是與學生距離最近的一環,其是大學生思想發展的引路人、日常學習生活的管理者、排憂解惑的知心朋友。當代大學生的日常生活與新媒體密不可分,因此輔導員的日常也需緊密貼合大學生的學習、生活、娛樂方式,注重提升自身的新媒介素養。新媒介素養包括技術應用能力、信息鑑別能力、教育引導能力以及持續學習能力多個方面。這些能力的培養需要輔導員自身的學習和積累,也離不開高校和社會爲其提供平臺和支持。例如,輔導員要熟練掌握微博、微信公衆號、抖音、小紅書等新媒體工具的使用要領和操作技巧,增強自身駕馭新興媒介的能力;面對網絡上錯綜複雜的各類信息,輔導員應培養較高的政治敏銳度和專業度,具備篩選、驗證、整合信息的綜合能力,幫助學生辨別網絡信息的真假;對於學生思政教育及日常行爲的正確引導,輔導員需注重自身的理論學習,在日常工作學習中多學多看、多思考、勤總結,用思想指導行動,爲學生做好榜樣。在日新月異的新媒體時代,輔導員還可積極主動報名參加相關技能創新大賽,通過比賽方式促進技能的提升,更好地爲學生提供服務。
搭建平臺,構建網絡思政教育專區
高校思政教育的主體受衆人羣是大學生,當代大學生是伴隨着“微時代”的發展成長起來的青年人,互聯網和微媒介是其學習、生活、娛樂的重要載體。因此,各高校應依託新媒體技術,積極搭建網絡思政教育平臺,開設專門的區域和板塊,爲輔導員思政教育的順利開展提供支持。例如,創建專門的微博、微信公衆號,由各學院輔導員通過輪班方式管理運營賬號,管理員通過這些平臺定期更新時政類內容,並對需要發佈的內容進行分類整理,分設不同專區進行發佈,便於教師和學生瀏覽與查看;此外還可開設互動板塊,鼓勵學生就某一具體問題展開交流與討論,增強學生參與度,對於學生關注度和討論度較高的問題,可安排專人定期進行整理和分類,統計之後交由各學院的輔導員,讓輔導員在之後的課程或實踐中爲學生進行答疑解惑,解決學生實際問題;除靜態內容的及時發佈外,還可開通抖音、小紅書等短視頻賬號,通過拍攝製作一系列與思政教育相關的短視頻,豐富思政教育形式,將思政教育穿插於學生日常生活中,讓大學生能夠在碎片化時間中接受思政教育,同時還可鼓勵有能力、有興趣的學生參與短視頻拍攝,便於構建貼近適合大學生羣體的場景,更好地吸引大學生關注。
轉變方式,開設“大思政課”
“大思政課”是區別於傳統思政課的一種新模式,核心在於“大”,即要拓展大視野、拓寬大陣地、凸顯大作爲。在新媒體時代,輔導員應創新思政教育方式,通過“線上+線下”的方式,爲思政教育提供更多樣化選擇。大思政格局下,高校輔導員需在傳統模式的基礎上解放思維、創新方式,可定期組織帶領學生開展豐富的校內外實踐活動。例如,在校內可組織學生開展主題辯論賽、專題演講等活動,通過比賽方式使學生感受思政魅力;還可利用VR、AR等技術手段,還原書本上的真實場景,通過AI講解的方式,讓學生身臨其境地沉浸其中,增強參與感和體驗感,真正做到寓教於樂。在校外可依託當地的紅色旅遊資源,帶領學生參觀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烈士陵園、紅色遺址等蘊含思政教育元素的場所,引導學生在實踐過程中自主驗證課堂上的所學所感,讓社會大課堂切實成爲思政小課堂的延伸陣地。除此之外,隨着新媒體技術的日趨成熟,網絡平臺中也有大量的思政教育相關資源供教師和學生選擇,網絡微課堂成爲繼思政小課堂和社會大課堂之外的另一思政教育重要陣地,輔導員可依託慕課、微課、雲課堂等線上學習平臺,利用新媒體技術,發揮網絡課堂的優勢,通過研討式、案例式、互動式等教學方式,讓學生成爲思政課程的主人,自覺主動地探索知識,大大提升思政課堂的親和力和吸引力,從而激發學生對思政課程的學習興趣。
放眼未來,高校輔導員是開展思政教育的主體力量,是大學生日常學習生活的榜樣標杆,是大學生成長過程的重要參與者和見證者,因此,高校輔導員應更好更快地融入新媒體時代,用新媒體技術武裝自身,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認真完成時代賦予的艱鉅任務,最大限度發揮思政教育的引領作用,更好地助力大學生成長成才。
(作者系吉林農業大學團委幹事、助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