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孤獨的人就算身邊坐滿了朋友,還是格格不入的感覺

孤獨的人,就算身邊坐滿了朋友,還是格格不入的感覺。

有這樣一種內心孤獨的人,就算是身邊圍滿了朋友,同樣還是格格不入的感覺。他們的價值感不在於別人怎麼評價,不管外界給予多少肯定,都不能讓他們走出孤獨。通常人們覺得性格內向的人更容易感到孤獨,其實性格外向的人反而更容易感到孤獨。前者,他們擁有自足的內心世界,能夠在孤獨中享受快樂;後者,他們缺乏與自己相處的經驗,所以離開朋友之後就會更容易感到孤獨。那麼,心理學是如何看待孤獨的呢?它對我們的成長而言,是一種支持還是阻礙呢?

滿足

孤獨的人內心會有一種滿足的感覺,這種感覺建立在個體強大的整合內心世界的能力上。客觀上的孤獨,指的是個體疏遠社交,沒有多少朋友往來,更沒有親密關係。但是對於有些人來說,他們內心不會因此而感到孤獨,反而是一種滿足的狀態。他們的認知、情感、意志達到了高度的和諧、統一,比其他人更能體驗到矛盾、糾結、痛苦和折磨。他們擁有自我滿足的能力,對他們來講,包括價值感、認同感在內的基本需求,都不需要通過他人才能獲得。

痛苦

另外一種孤獨的人,內心是痛苦的。他們內心渴望同他人建立關係,但是每次都會在關係中遭受挫折。他們一個人的時候會感到害怕、緊張甚至恐懼,他們希望能夠得到別人的關心和照顧。這一類人很容易陷入到孤獨之中,因爲只要別人稍微忽視和冷落他們,就會讓他們產生被嫌棄的錯覺,進而陷入到孤獨之中。他們需要的是一位“足夠好的媽媽”,天天陪在身邊,安慰、照顧自己。可是他們身邊的朋友,沒有一個人能做到這一點,這讓他們感到特別的孤獨。

發現自己跟所有人不同

發現自己跟所有人不同,本身並沒有什麼問題,問題在於怎麼來理解這種不同。對於內心孤獨的人來講,他們覺得這種不同恰好體現了自己的優越感。他們覺得自己與衆不同,是因爲自己比所有人都優秀。但是事實上,每個人都是與衆不同的。孤獨的人把大家都具備的特性,理解爲只有自己具備的特性,所以產生了自我優越感。他們覺得我是特別的存在,所以我不能跟你們一樣。這種格格不入的感覺,來自於他們對自我價值感的優越體驗,當然這只是他們的錯覺而已。

內化了看護者

內心孤獨的人,本質上是一種內在依戀型人格。我們通常所講的依戀型人格,指的是外在依戀。即個體對除了自己以外的其他人,有很強的依戀需求。而所謂的內在依戀,即個體對自己有強烈的依戀需求。你可以狹義地理解爲自戀,但是自戀並不能代表所有的內在依戀者。換一種說法,內心孤獨的人,在他們內心世界有一個“媽媽”的形象,或者“戀人的形象”。這個內在的媽媽,或者內在的戀人,對自己足夠好且永遠不會背叛自己。於是,他們對內在媽媽或者內在戀人,產生了強烈的依賴心理。因爲他們的依戀方向指向內部世界,所以就會顯得與外部世界格格不入。

把差異視爲阻礙

內心孤獨的人通常缺乏信任感,他們認爲只有自己的內心世界纔是安全的。他們把人與人的不同視爲一種阻礙,把這種差異視爲一種壓力。因爲別人的觀點跟我不同,我既無法完全認同你的觀點,也動搖了我原本的觀點,這讓我產生極大的壓力。這種格格不入的感覺,可以理解爲一種心理防禦。換言之,我不跟你建立聯繫,就不會產生心理壓力。我不去理會你的觀點,也不會將我的觀點強加於你,彼此互不干涉。因爲這種心理防禦的存在,哪怕身邊坐滿了朋友,也會感到格格不入的感覺。

對於內心滿足的人

對於內心感到滿足的孤獨者,並不需要做出改變。因爲人的成長並非只有唯一的一條路,應該對人性持有一種開放的態度。內心感到滿足的孤獨者,有着與世界渾然一體的感覺,他們內心充滿了力量。面對現實問題時,他們甚至比那些合羣的人,更有勇氣直面問題。他們擁有極強的整合內心世界的能力,無論產生多麼糟糕的情緒,都能夠以合理的方式安慰自己。他們的價值感來自於內心世界,不會有被人排擠和嫌棄的感覺。他們擁有一定的自發性,能夠自發地選擇想要的生活。

對於內心感到痛苦的人

對於內心感到痛苦的孤獨者,需要做出一定的改變。當然,並不是立刻讓你融入到社交中去,而是要先來理解自己的情況。你內心像個小孩子一樣,特別渴望獲得像媽媽一樣的人的照顧。可是你要明白,每個人的存在都是獨一無二的。沒有人專門爲了來照顧你而存在,這就需要你學會自己照顧自己。人與人的關係沒有你想象中那麼親密,更多的是一種價值互換。沒有人可以無條件地包容你,你對別人好,別人纔會對你好。你要先學會理清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才能夠走出孤獨。

總而言之,內心孤獨的人,哪怕身邊坐滿了朋友也會覺得格格不入。

作者:九霄雲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