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時評|念好大食物觀的“山海經”

新華社北京5月13日電 題:念好大食物觀的“山海經”  新華社記者王立彬、塗洪長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老百姓的食物需求更加多樣化了,這就要求我們轉變觀念,樹立大農業觀、大食物觀”。從更好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出發,應充分運用好大農業觀、大食物觀的科學思維,念好不斷滿足百姓食物多樣化需求的“山海經”——“靠山吃山唱山歌,靠海吃海念海經”。  大食物觀把握住了人民羣衆“吃飯”需求側對“大農業”供給側的新要求,既要數量,又要多樣,更要質量。  “吃飯”不僅僅是消費糧食,還包括豐富多樣、營養健康的食物需求,如肉蛋奶、果菜魚、菌菇筍等。大食物觀順應居民食物消費結構從“吃得飽”到“吃得好”歷史性轉變。中國14億人口,每天一張嘴就要消耗192萬噸菜;牛奶消費羣體,早已從老人小孩拓展到各年齡層,還被加工成營養含量更高的奶酪、黃油……  有什麼樣的食物需求,就要求有什麼樣的農業供應。  “保供”萬家餐桌要有山西呂梁的小米、甘肅定西的土豆、江西贛南的臍橙……還要有智利車釐子、泰國榴蓮、越南火龍果、墨西哥牛油果……不僅供給種類、產量、質量要提高,電商物流、交通運輸、冷鏈保鮮等也都要跟上。  在習近平總書記倡導的大農業觀、大食物觀引領下,“靠山吃山、靠海吃海”的理論內涵和實踐意義不斷拓展,向耕地草原森林海洋、向植物動物微生物要熱量、要蛋白,全方位多途徑開發食物資源。  農業科學的開發與自然保護相輔相成。農林牧副漁依自然而生,因四時而成,靠環境而長。我們要呵護好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體,遵循萬物生長規律,保護生物多樣性資源,講究時令、取之有度、因地制宜,遵循水土資源稟賦和生態環境特點,使大農業觀、大食物觀與大生態觀相統一。在堅守耕地紅線、生態紅線的前提下,宜糧則糧、宜經則經、宜牧則牧、宜漁則漁、宜林則林,不斷延展大農業觀、大食物觀內涵外延,不斷滿足人民羣衆更加豐富多樣、營養健康的食物需求。(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