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全媒頭條|共融共享共發展——多彩貴州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新華社貴陽5月9日電 題:共融共享共發展——多彩貴州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新華社記者王麗、歐東衢、楊欣  貴州省第二屆“美麗鄉村”籃球聯賽總決賽近日在臺江縣檯盤村落幕,數萬名觀衆沉浸在盛宴的餘味中。苗鄉侗寨羣衆舉辦的體育賽事,成爲多民族文化交匯交流的“嘉年華”。  2021年春節前夕,習近平總書記在貴州考察調研時強調: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一個民族不能落下;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一個民族也不能落下。  不同民族、語言、習俗的易地扶貧搬遷羣衆,在新的環境和諧共融、安居樂業;傳統村落用民族技藝激活消費新市場;昔日封閉的山寨走向開放迎接現代化浪潮……  衆多民族聚居共生、少數民族人口占比超過三分之一的貴州省,依託良好的民族關係基礎,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新徵程上,努力建設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模範省,推動民族平等團結互助、民族文化繁榮交流、民族地區高質量發展。      基層治理“新模式”  今年2月,臺江縣施洞鎮白枝坪村的苗族小夥劉江平把婚禮放在了民族團結食堂舉辦。食堂寬敞明亮,菜品豐富可口。儀式既傳承民族習俗,又體現簡約文明。親朋好友送上祝福,一對新人幸福滿滿。  在村鎮創辦民族團結食堂,是貴州建設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模範省的創新實踐。2022年以來,貴州共安排資金3766萬元,補助全省9個市(州)建設了172個民族團結食堂。  “此舉遏制了濫辦酒席的態勢,推動了民族地區移風易俗。同時,爲前來就餐的各族羣衆提供了交往交流的平臺。”黔東南州民族宗教事務委員會主任胡素灤說。  脫貧攻堅中,貴州共有192萬易地扶貧搬遷羣衆從大山來到城市生活,其中少數民族104.6萬人,佔比54.5%。如何讓來自不同地區的各族羣衆快速融入新環境,搬得出、穩得住,是一大治理難題。  畢節市威寧縣五里崗街道朝陽新城社區是一個易地扶貧搬遷小區,居住着2萬餘名搬遷羣衆。  在小區裡,苗族婦女吳乖妹身着民族服裝,正準備參加舞蹈隊的排練。“這裡各族姐妹都有,不同民族的舞蹈都學會了,大家關係好得很!”吳乖妹說。  “不同民族的羣衆在這裡成爲左鄰右舍,在同一個廠上班,子女在同一所學校上學,節日一起過,真正做到了全方面相互嵌入。”五里崗街道黨工委書記李文忠說,我們尊重各民族文化與習俗,依託民族節日共慶共樂,做好羣衆關心的社會服務和社區治理等工作,讓各族羣衆共居共學、共建共享、共事共樂。  貴州少數民族人口占全省總人口的36.44%,佔比居全國前列。貴州省民族宗教事務委員會副主任黃榮說,各族羣衆在黔山秀水間大雜居、小聚居、交錯雜居,逐步形成“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民族分佈格局。相近的地緣之下,各民族文緣相融、商源相通、和諧共生。  2021年,貴州省提出建設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模範省目標,並在2022年出臺實施方案,探索創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示範試點。同時,“雙語聯戶長”“民族語法庭”“法官+村兩委+寨老調解模式”……一批解決大問題的新辦法讓基層更加穩定和諧。  逐漸完善的支持政策爲民族地區的發展築牢了基礎,不斷提升的民族事務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讓少數民族羣衆的獲得感和幸福感得以提升,同心向前,共謀發展。

文體活動“新活力”  在貴州,豐富的文體活動成爲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重要抓手。拼搏向上的體育賽事凝聚起團結的力量,營造出“同唱一首歌,同跳一支舞”的歡樂氛圍。  “全民狂歡!這纔是‘村BA’的精髓!”貴州省第二屆“美麗鄉村”籃球聯賽總決賽期間,一名專程從外地來看比賽的觀衆感慨道。另一邊,黔東南州榕江縣的“村超”足球場在剛剛過去的“五一”假期,吸引了一波又一波遊客前來打卡。  “球員們來自各個民族,球場上共同奮鬥、揮灑汗水的情誼,也將在比賽結束後延續。”胡素灤說。  “村BA”火爆出圈以來,檯盤村抓住機遇,規劃建設了“村BA”深山集市,設置了美食街區、非遺產品街區、特色產品街區,開設“村BA”線下體驗店、主題餐廳和主題茶飲店,帶動村裡農特產品銷售、餐飲和住宿等多個產業快速發展。  “兩村”賽事只是貴州各族人民豐富的體育愛好之一。龍舟、賽馬、拔河……不同的體育賽場上,蘆笙嗩吶齊奏,各族舞蹈紛呈,體育賽事和文化表演深度融合,既有爭奪冠軍的同舟共濟,也有各美其美的文化展示。  貴州有99項159處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衆多非遺文體活動促進各族人民共享共樂。苗族“鼓藏節”、彝族“火把節”、侗族“薩瑪節”、仡佬族“敬雀節”……一批有影響力的民族節日節慶活動不再“關起門來自己樂”,而是廣迎賓客成爲各族羣衆共慶共樂的大舞臺。  2022年以來,貴州省民族宗教事務委員會安排480萬元,支持90餘個村寨開展民族傳統節慶和農民豐收節等活動。“我們支持各地有序開展民族節慶活動,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爲主線,充分展示多彩的民族文化。”黃榮說。      特色市場“新動能”  非遺產業蓬勃發展、民族村寨興起文旅熱潮、特色農產品打入新市場……一批批特色產業在高質量發展的道路上被注入新的活力。各民族在共同發展中促進了交往交流交融,進一步強化了中華民族的共同性,爲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夯實了物質基礎。  2023年,貴州民族自治地方地區生產總值是2012年的3.1倍,其中3個自治州地區生產總值均突破千億元、綜合排位明顯上升。  有着一手刺繡好手藝的潘英尾,是黔東南州施秉縣貴州榜香郁苗繡服飾開發有限公司的一名繡娘,現在她每月能有6000元左右的收入。“這是從小就會的手藝,沒想到現在派上了大用場。”潘英尾說。  榜香郁公司董事長蔣秀菊說,除了傳統的原生態苗繡產品,公司也通過更新設計,與大衆消費相結合,不斷推出新產品。  在貴州,蓬勃發展的非遺產業讓更多像潘英尾一樣的當地羣衆有了穩定收入。截至目前,貴州有46家民族傳統手工藝企業獲得產業發展項目資金支持;30餘個民族地區職業院校開設刺繡、銀飾、雕刻等民族傳統手工藝專業。  黔南州荔波縣瑤山瑤族鄉至今仍保存着完整厚重的文化傳統,當地將其轉變爲旅遊資源和經濟優勢,通過“旅遊+民族文化”,創建“村落變景區、技藝變技能、民房變客房、村民變演員、產品變商品”的鄉村發展新模式。  瑤山瑤族鄉拉片村村民何倩梅在村子裡經營一家民族服裝店,爲遊客化妝拍照,每月收入四五千元。“以前從沒想過能在家門口掙錢,這幾年很多外出的年輕人都回來了。”何倩梅說。  貴州擁有312個“中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數量居全國第一。貴州省以此爲載體,安排少數民族特色村寨項目資金6.8億元,支持少數民族特色村寨開展文化體驗、鄉村休閒、健康養生、農業觀光等項目,促進旅遊產業融合發展。  不久前,500頭小香豬從黔東南州從江縣“走進”粵港澳大灣區。  “從江小香豬是苗鄉侗寨的特色農產品,以前藏於深山鮮爲人知。”貴州從江粵黔香豬開發有限公司總經理賈軍臺說,公司在獲得活豬供港澳資質後,市場逐漸打開,2023年產值達到5000萬元。  以“生態牌”“資源牌”“文化牌”“旅遊牌”培育特色經濟,貴州支持民族地區全面深化改革開放,主動融入粵港澳大灣區、長江經濟帶、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等建設,逐漸走出一條經濟興、百姓富、生態美的新路子。(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