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規引導理性上市 8家擬IPO企業已主動止步

上市新規於4月30日發佈後,在交易所排隊候審的擬IPO企業將會受到怎樣的影響,市場也一直予以密切關注。

根據證券時報記者統計,新規出臺後首周(即5月6日至5月11日),共有7家擬IPO企業撤回材料。若加上“五一”假期交易所“加班加點”終止的1家,5月以來已有8家企業終止IPO。

證券時報記者注意到,在尚未公佈2023年財務數據的情況下,上述8家擬IPO企業中,有多家企業的過往財務數據已不符合新的上市門檻。有相關項目當事方坦稱,“撤單”與上市標準提高有關。此外,還有的IPO企業雖然財務數據符合新要求,但曾存在大額現金分紅,相關指標超出了交易所在上個月答記者問時提到的“紅線”。

當前,共有428家擬IPO在審企業處於“中止審覈”狀態,大多數企業仍在補充2023年財報數據。隨着2023年業績相繼出爐,未來還有多少IPO候審企業止步於上市新規,答案仍待揭曉。

新財務指標釋放衝擊波

4月30日,滬深交易所正式發佈《股票發行上市審覈規則》等9項配套業務規則,其中“上市門檻提高”成爲市場焦點。

自上述新規發佈至5月11日,滬深交易所已有8家擬IPO企業撤回材料,其中創業板3家、主板3家、科創板2家。其中有2家擬IPO候審企業披露的財務數據未能滿足新的首發上市規定。

具體來看,5月8日“撤單”的創業板擬IPO企業唐興科技,招股書顯示該公司2022年扣非淨利潤爲5970.24萬元,不符合創業板第一套上市標準新增“最近一年淨利潤不低於6000萬元”的要求。2023年上半年,唐興科技扣非淨利潤爲2763.30萬元,2023年全年財報數據尚未更新,但該公司已撤回材料。

同日撤回材料的,還有滬市主板擬IPO企業升輝新材。根據招股書披露,該公司2020年至2022年扣非淨利潤分別爲5348.31萬元、3714.46萬元、1.02億元,但這組數據如今未能滿足主板第一套上市標準,即“最近三年累計淨利潤指標由1.5億元提高至2億元”。與唐興科技類似,升輝新材也同樣在未更新披露2023年全年財務數據的情況下,就撤回了材料。

早前一個工作日“撤單”的創業板擬IPO企業景創科技,實際上已“過會”多年。一名接近該公司的人士告訴證券時報記者,“撤單”原因與不符合創業板上市新標準有關。

公開資料顯示,景創科技業績持續下滑。據悉,該公司曾因業績減少而被交易所問詢,上市委也要求該公司說明經營業績是否存在進一步下滑的風險。根據景創科技更新的數據,2021年扣非淨利潤爲6664.13萬元,同比減少16.38%;2022年則爲6201.31萬元,同比減少6.94%。在“撤單”前,景創科技尚未披露2023年全年財務數據。

上市前分紅觸碰新“紅線”

與“上市門檻”一樣同受市場關注的,還有擬IPO企業的“清倉式分紅”情形。在上個月交易所發佈“就加強IPO企業分紅監管有關考慮答記者問”後,5月終止IPO的企業中,就有2家存在“大額現金分紅”的問題。

據悉,爲加強對擬上市企業在上市前突擊“清倉式”分紅行爲的監管,交易所在4月明確表示,鼓勵企業將更多累積利潤留存,用於企業發展或上市後與新股東共享。

根據交易所答記者問的內容,監管層在指標方面的初步考慮是,對於擬IPO企業報告期三年累計分紅金額佔同期淨利潤比例超過80%的;或者報告期三年累計分紅金額佔同期淨利潤比例超過50%且累計分紅金額超過3億元,同時募集資金中補流和還貸合計比例高於20%的,將不允許其發行上市。

5月9日,滬市主板擬IPO企業英特派撤回了申報材料。根據招股書披露,該公司2020年至2022年期間現金分紅合計3.52億元,在同期三年合計3.94億元的淨利潤中佔比高達89%。與此同時,根據英特派募集資金運用規劃,該公司計劃IPO募資10.96億元,其中有3億元用於“補充流動資金”,佔比達到27%。從上述指標來看,英特派明顯觸碰了上述交易所答記者問中提到的“紅線”。

5月11日“撤單”的科創板擬IPO企業恆達智控,也存在類似問題。根據招股書披露,該公司2020年至2022年期間現金分紅合計高達14億元,在同期三年合計16.77億元淨利潤中的佔比達到83%。在募資規劃中,恆達智控計劃募集資金25億元,其中2.5億元用於補充流動資金。

監管趨嚴IPO考驗多

今年以來,IPO市場掀起終止潮。

截至5月11日,滬深北三地交易所年內已有142家擬IPO企業“夢斷”上市路。其中,深交所有57家擬IPO企業終止,相比去年同期的49家增長16%;上交所有48家,相比去年同期的22家出現翻倍增長;北交所有37家,已接近去年全年的39家。

據一名熟悉監管的券商人士分析,近年來擬IPO終止的原因,有20%左右來自經濟週期下行導致的企業經營業績下滑;有30%左右則受限於監管政策,比如不符合板塊定位、存在“清倉式”分紅情形等。

此外,擬IPO企業的公司規範性、技術創新性、業務成長性等,同樣是監管關注的要點。證券時報記者注意到,在上市新規發佈後首周終止的企業中,有的擬IPO企業雖盈利規模大,但存在業績大幅波動、成長性有待檢驗的問題。比如,5月2日“撤單”的創業板擬IPO企業六淳科技,該公司受到了監管層有關“成長性”“穩定性”“可持續性”的多輪提問。

據瞭解,六淳科技屬於“果鏈”企業,對蘋果依賴度較高,其終端應用於蘋果品牌的功能性器件銷售收入,在主營業務中的佔比超過七成,富士康是六淳科技的第一大客戶。在四輪問詢中,交易所圍繞六淳科技深度依賴蘋果一級供應商富士康的情況,要求六淳科技說明iPhone業務是否具有成長性。2022年,上市委還要求該發行人說明其僅爲蘋果公司二級供應商的原因和影響,與蘋果公司一級供應商的合作是否具有穩定性和可持續性。

編輯/樊宏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