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類流感引爆肺炎 克菲爾調節免疫抗菌

近期多種病毒盛行,尤其是新冠病毒猖獗,肺炎患者增多,學界寄望以天然的克菲爾應對。(圖/太陽星科技提供)

國內近期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COVID-19、類流感大爆發,肺炎黴漿菌也低度流行中,醫院、診所的看診民衆大排長龍,考驗國內的醫療量能。衛生福利部資料顯示,111年國人十大死因中,COVID-19及一般肺炎分列3、4名,2024年前3周,COVID-19引發肺炎的患者已達1193人。

肺炎pneumonia也是「全球公敵」。新冠疫情爆發前,世界衛生組織WHO曾估計每年有4.5 億例肺炎病例,約400萬人死於此病。新冠疫情爆發後,截至1月18日,全球確診數高達6.86億例,累計死亡685.5萬人。

肺炎被歸類爲下呼吸道感染,通常是受到新冠、流感等病毒或細菌感染而引發。部分疾病也可能併發肺炎,例如囊腫性纖維化、慢性阻塞性肺病、氣喘、糖尿病、心臟衰竭、使咳嗽能力貧弱的中風、自體免疫性疾病等。另外,有吸菸史或受藥品影響、被黴漿菌(支原體)等微生物感染,也會造成肺炎。常見症狀包括有痰的咳嗽、胸痛、發熱及呼吸困難。

據瞭解,肺炎主要治療方法是抗生素,但缺點是會產生抗藥性問題,會殺死腸道菌,引發腸胃道潰痬,因此埃及、沙烏地阿拉伯、印度、印尼、巴西等國的研究團隊,以及國內醫界、學界的研究人員,不約而同以克菲爾發酵乳的菌種進行實驗,希望藉由產自大自然的克菲爾益生菌應對COVID-19及一般肺炎。

克菲爾kefir是源自東歐北高索山區的發酵乳,存在數千年之久,從東歐、中亞到東方的蒙古、新疆、西藏等地,各民族都有喝克菲爾的習慣,是常見的三餐飲料,被稱爲克菲爾粒kefir grains的菌種代代傳承,時至今日還在使用。

克菲爾粒含多種乳酸菌、酵母菌及蛋白質,形成共生複合體,由薄膜狀胞外多糖體克菲蘭Kefiran包裹成如花椰菜米般的顆粒。各國研究人員之所以運用克菲爾做爲對抗肺炎的膳食佐劑,主要是看中其抗菌、抗炎及抗氧化的機能已獲得全球認同,並已實現商業化生產。

多項研究表明,克菲爾具有抑制促炎細胞因子活性的潛力,可以幫助修復肺損傷。舉例來說,埃及與沙烏地阿拉伯的學者曾共組研究團隊,2022年在國際期刊《生物醫學與藥物療法》線上發表論文《克菲爾:一種針對病毒感染的保護性膳食補充劑》,指出克菲爾是健康的益生菌,可增強巨噬細胞(一種位於組織內的白血球)的產生以及促發炎細胞因子的活性,調節免疫系統反應並破壞病毒黏附,以抑制病毒活性及感染,並認爲使用克菲爾(及其副產品)作爲新冠肺炎患者促炎細胞因子的抑制劑是有可能的。

阿根廷圖庫曼國立大學2006年發表的一篇論文,也表明食用發酵乳後,鼻腔病原體的數量會減少,保護下呼吸道免受病毒感染,等於是從源頭抑制肺炎的發生機率。

印度玻色研究所的團隊2022年也曾在牛津大學出版社發行的《應用微生物學期刊》,發表相關論文,稱健康的微生物組和相關疾病的免疫反應是生存的關鍵因素。研究人員指出,各民族經常食用發酵食品治療特定疾病,因爲發酵微生物通常包含促進健康的細菌,定植於腸道和各種其他組織並執行各種基本功能。

這些益生菌能克服有害微生物入侵,並恢復受影響組織和消化道內壁的健康,與腸道細胞相互作用併產生免疫調節作用,或在感染過程中刺激免疫反應,賦予抗氧化活性等。例如克菲爾中所含的克菲爾乳桿菌可減輕病毒感染期間腸上皮細胞的發炎,胞外多糖體克菲蘭可抑制腸道中大腸桿菌誘導的促炎細胞因子的產生。

巴西伯南布哥聯邦農村大學的研究人員則從克菲爾中分離出28 株釀酒酵母進行實驗,發現可抑制肺炎克雷伯菌、綠膿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枯草桿菌等病原體活性,有利人類健康。論文2017年發表於期刊《微生物發病機制》。

大葉大學、中興大與臺中榮總、長庚醫院等醫療院所共同組成的研究團隊,則另闢蹊徑,以克菲爾胜肽爲預防、治療肺炎的標的。團隊於2019年在期刊《科學報告》發表論文,指出克菲爾粒加入乳源中發酵的過程中,產生的克菲爾胜肽(一種蛋白質),具有積極抗氧化作用,可降低血壓並調節免疫反應,肺部發炎的實驗鼠吃了克菲爾一段時間後,可透過抑制發炎來改善肺部發炎和纖維化、肺部細胞浸潤等損傷,發揮保護作用。

雖然衆多研究都指向克菲爾可透過調整腸道菌相,調節免疫力,有益於預防肺炎或減少肺炎損傷,但學界或醫界都還沒有定論,各國都期待未來有更多研究佐證。

資料來源:

https://coronaboard.com/global/

https://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7655491/

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abs/10.1111/j.1574-695X.2001.tb00519.x?sid=nlm%3Apubmed

https://academic.oup.com/jambio/article/134/1/lxac034/6902069?login=false

https://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6687726/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882401017300207?via%3Dihub

https://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6687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