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翠玲/立陶宛-領頭羊式的歐盟外交先鋒

刻正競選連任的立陶宛總統瑙塞達,在該國媒體詢問臺灣問題時,直言不支持我國代表處續以Taiwanese(臺灣的/臺灣人)命名。瑙塞達在總統大選第一輪投票大幅領先對手,可望順利連任。臺立之交,意義特殊;臺灣各界對此反應敏感,不難理解。不過,進一步評論此事之前,或許可稍加認識一下立陶宛及其外交作風。

臺立關係是我國在過去數年間十分重要的外交突破。從疫情期間互贈口罩與疫苗,到互設辦事處,雙邊關係以罕見的速度展開。二○二一年十一月立陶宛同意我國在其首都維爾紐斯成立「臺灣(人)的代表處」,更是歐洲首例;此舉點燃北京的怒火與強烈報復,也在歐盟與國際間引發高度討論。究竟,立陶宛是什麼樣的國家?其於國際舞臺的角色是什麼?

被稱爲波羅的海三小國之一的立陶宛,的確迷你。儘管國土面積不小,人口卻不及三百萬;曾被俄羅斯帝國統治百餘年,一戰之後終於獨立,但旋即先後受制於納粹與蘇聯,直到一九九一年甫自前蘇聯二次獨立。上述背景容易讓人將之理解爲命運多舛、任人宰制的悲情小國。不過,再稍加查閱當今立陶宛的諸多做爲,這樣的印象可能就會被顛覆了。

事實上,外交場域上的立陶宛非但不小,其動作尤其可觀。特別是自二○○四年立陶宛正式加入北約與歐盟之後,立陶宛即宣佈「新外交政策」目標,以區域領導者自詡,自期爲歐盟東鄰政策領頭羊。立陶宛歷任政府做法雖有不同,但一致反俄、支持包括烏克蘭與喬治亞等環黑海地區的前蘇聯國家民主化,力主將這些前蘇聯國家納入北約與歐盟,尤其是烏克蘭入會。此外,立陶宛在歐安組織、北約、擔任歐盟輪值主席、擔任聯合國安理會非常任理事國等各種場合,做爲議題先鋒的立場一貫鮮明。

過去二十年來,立陶宛在反俄問題、前蘇聯國家民主化與烏克蘭問題的高調與強勢,一方面讓不少其他歐盟國家不勝其煩,歐盟政治圈甚至謔稱,立陶宛除了關心這些議題之外,就沒別的好談了;但是另一方面,領頭羊式的外交作風,也讓立陶宛在歐盟的東歐會員國之中格外突出。歐盟執委會主席範德賴恩幾天前在立陶宛首都維爾紐斯的公開演說中提及,立陶宛一貫的堅持與高分貝,讓歐盟被提醒、充分意識到俄羅斯帶來的安全威脅。範德賴恩的談話固然有客套,但也有真心。

回到臺立關係問題,兩點值得一提。首先,立陶宛內部對於臺灣代表處的名稱,意見始終不一。雖然根據該國憲法,半總統制的立陶宛外交政策由總統主導,但實際上總統能否掌握主導權,則取決於個人。政治素人出身的總統瑙塞達與立場強勢的外長藍斯柏吉斯,爲臺灣名稱問題互槓三年。臺灣代表處在該國府會爭議中開張至今,實屬不易。其次,即便不贊成我國代表處以臺灣爲名者,也不等同其親中反臺。立陶宛在去年七月發表的印太戰略中,批判中國、主張臺海安全的措辭,力度遠高於歐洲各國,領頭羊式的外交先鋒作風又現。

二○二四年,立陶宛總統、國會雙改選。以當前選情,臺灣需要密切觀察下一步。然而無論該國選舉結果如何,從外交論之,立陶宛的確也仍是十分值得臺灣着力的外交目標。

(作者爲中山大學政治經濟學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