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走基層|一雙雙“小手套”的溫度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宋豆豆 河南濮陽報道

正月初四下午,在招待完上門拜年吃飯的親戚且收拾妥當之後,淑娟便來到自家的手套工廠工作。只見她拿起一隻半成品手套,和旁邊負責打捆紮包的同村女工話着家常,不一會兒就完成了手套的翻面整理。

“年過完了,親戚也差不多串完了,在家裡閒着也沒啥事兒,就想着來翻翻手套。”淑娟是河南省濮陽市清豐縣仙莊鎮下的一個小村莊的村民,今年50歲,開這家手套加工廠已近十年。“當初開手套加工廠,想的是農閒的時候乾點活掙點錢,不過開了這麼久,也沒發大財。”大大咧咧爽朗性子的淑娟自嘲道。

這家坐落在自家隔壁院子的手套加工廠佔地面積並不大,人多的時候,十餘臺縫紉機交替作響,伴隨着女工們的說說笑笑,機器、布料與笑聲織就了一場忙碌但不乏輕鬆的樂曲,彈指說笑間,時間也過得飛快。

“我們做的手套加工程序也不多,一般由廠家提供原材料,我們負責縫製、包邊、翻手套、打捆包紮等,主要走成品,不做流水線,供應給油田、化工廠等。”淑娟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一般村裡面的女性會來廠裡幹活,年齡在30-70歲不等,時間比較自由,技術簡單上手也快,多勞多得,手快(效率高)的人一天能做過百雙,手慢(效率一般)的人一天能做五六十雙,平均一天能掙七八十元,一年能多掙幾萬塊錢。

與農閒時節小小的手套加工廠充滿了歡聲笑語不同,農忙時節幾乎挨家挨戶都在地裡幹活,手套加工廠一度顯得較爲冷清。

仙莊鎮位於清豐縣東北部,距縣城23公里,區域面積63平方公里,總人口5.1萬人,總耕地面積7萬畝,是傳統的農業大鎮,其中辣椒種植面積近4萬畝,是其主導產業,享有“草辮之鄉”、“中國辣椒第一鄉”等美譽。因此每年農忙時節家家戶戶起早貪黑,在地裡一待就是一整天,中午吃飯也僅僅是拿饅頭鹹菜簡單對付幾口。

“農忙手套的活兒都顧不上幹,等到地裡沒活兒了纔開始幹,手套廠一年能接八九個月的活兒。”淑娟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手套廠平常有十來個工人,(廠家)平均每半個月來一車貨,一個月兩次,一次約一萬多雙。

閒不住的淑娟雖然是老闆娘,但驗貨、打包裝、翻手套等也會親力親爲。記者觀察道,淑娟平均四秒翻完一隻手套,每一隻都會認真檢查,並將多餘的線頭剪掉,甚至不仔細看根本看不到的一絲絲小線頭也不“放過”。

38歲的曉禾在這家手套加工廠幹了快三年,爲了照顧上中學的兒子和上幼兒園的女兒,她一直沒有外出務工,僅靠孩子的爸爸出去打工,但上有老下有小的壓力讓他們的日子過得有些緊張。村裡開辦了手套加工廠後,她積極參加,雖然她自稱“學東西很慢”,但她很快掌握了技術,做手套的效率越來越高。

“我小時候爸媽出去打工,知道爸媽不在身邊的滋味,很難受,我不想讓自己的孩子再次經歷這些,想陪着他們健康長大。現在在家附近幹活,送完孩子上學我來上班,中午回家做飯休息兩個小時,下午下班接送孩子,又能顧家又能掙錢減輕點家裡的壓力。”曉禾在對記者的講述中多次強調了“陪伴”一詞,她不想讓自己童年缺失的遺憾再在孩子身上上演。

73歲的喬奶奶也是手套加工廠裡年紀最大的一位,子女已在外成家立業,只有逢年過節纔回家團聚。“縫縫補補一輩子了,縫手套這活不累,還能和大家聚在一起嘮嘮家長裡短,省得一個人在家胡思亂想。另外農閒時確實沒啥事做,自己掙點錢也不用老給兒子女兒要錢花,還能給孫子孫女發紅包,多開心!”

由於小本買賣工錢不多,但交談期間幾乎每個人都是滿意且知足的,滿意於能家庭、就業兩不誤,知足於能爲小家庭出份力。“小手套”承載着她們的“小夢想”,勤勞肯幹、幹勁十足的態度下是對幸福美好生活的追求與嚮往,“工薪一族”不再是大城市的專屬,也成爲農村一道靚麗的風景線。

手腳麻利地捆完最後一捆手套、在貨架上擺得整整齊齊後,已經是晚上8點多了,廠裡只剩了淑娟一個人。鎖上大門回家吃飯的路上,淑娟還在喃喃道,“電商銷售是個很大的機會,我們不能只停留在來料加工的作坊模式,還是要在抖音、快手上發發小視頻,希望能拉來更多的合作,以更高端的方式盤活現在的生產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