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走基層|種地還能這麼酷!田間地頭涌現新質生產力

中國青年報·中青網記者 王帝 黃丹瑋

實習生 張雨晴

春節前的北京,寒冷中飄蕩着期盼,年味也愈發濃郁。

家家戶戶沉浸在置辦年貨的高漲熱情中,餐桌上的“菜籃子”“肉案子”產品供應情況,無疑也成爲民衆矚目的焦點。上街購買年貨的黃梓鈺驚喜地發現,採買回來的甘薯不再是曾經一掰就能感受到的粗糲。如今的軟糯綿密,掰開時,還有些許甜滋滋的汁水淌出,口感細膩又不失緊實。

這一細微變化的背後,折射的是我國對農作物的重視和努力。“十四五”期間,我國運用智慧農業、生物工程等先進改良生產方法,培育新品種,極大地改善了傳統作物的品質。

據農業農村部最新數據顯示,北方設施蔬菜產量穩步增長,南方露地蔬菜也大量上市,預計全國蔬菜生產將延續良好態勢,爲春節等重要節點的市場供應築牢堅實根基,確保貨物充裕、價格平穩。

這些累累碩果來自何處?這些新農人有話說。

“農閒”不再閒,新農人藉助新質生產力“以一當十”

以往,每到冬季,北方天寒地凍,本是傳統意義上的“農閒”時節。然而如今,新農人們卻愈發忙碌。他們一會兒拆卸刷洗保養設備,一會兒又四處參觀學習,奮力“充電”,爲來年大幹一場精心籌備。

臘月二十四日,家住河北省正定縣的新農人耿前進正匆忙趕往車站。中國鄉村振興的典範塔元莊“同福鄉村振興示範園”離他所在的村莊不遠,附近的農戶常會去塔元莊村學習先進經驗和技術。

耿前進告訴記者,“學習渠道多種多樣,有政府組織的活動,也有農業企業的宣傳推廣,我們還會自發去考察各類農機設備。這樣既能挑選到更實用的新設備,又能提升自身的技術與市場知識。”說罷,他還驕傲地向記者展示了河北省農業農村廳頒發的“高素質農民培訓證書”。

1989年出生的耿前進經營着一個家庭農場,長期與國內的科技農業公司合作。眼下,他的甘薯種植地已擴展到300餘畝。在新質生產力設備與生產方式發展的浪潮中,耿前進的甘薯地迎來了產量和品質的雙提升,還實現了“以一當十”的高效管理。

耿前進向記者坦言,如今人工費用成了農戶的一大開銷,“現在人們都想追求更高的收益,人工費用也水漲船高。要是還像以前那樣依賴大量人力進行粗放式勞作,種地賺的錢還不夠支付工人工資,那也更談不上農民們的美好生活。”

既然傳統的粗放型人力模式走不通,爲了實現發展,實現共同富裕,就必須向新質生產力、新技術要效率。於是,耿前進等新農人果斷選擇購買高科技設備,採用高效率的種植經營方法。

以無人機爲例,早在5年前,耿前進就發現,無論是在網絡上還是在現實中,農田之上無人機作業的畫面開始頻頻出現。這種方式不僅節省了人工,還能精準控制用量,確保均勻撒播。耿前進在當時便接觸了無人機,他回憶道:“當時第一次用無人機噴藥,就把平時三五個人需要幹一天的工作量,縮短到一人一機不到半天就能完成。隨着無人機技術的發展,如今更是能幫助農戶精準施肥,大大節省了肥料和人工成本。”

此外,他的農田裡鋪設了滴灌系統。河北地區多爲旱地,年降水量一般在400至800毫米,降水總量和分佈特點難以滿足農作物對水分的持續需求,需要頻繁引水灌溉。

“以前大水漫灌,這塊地不想澆也得澆,不然就沒法澆下一塊,水浪費得厲害。現在有了滴灌技術,我想在哪用水就在哪用。”滴灌技術不僅節水環保,還實現了精細化管理。大水漫灌的田地會積聚起或大或小的水坑,作物有時也被衝得東倒西歪。如今滴灌能控制水量,澆完水的泥土微微溼潤,淡淡的泥土芬芳瀰漫在空氣中,作物苗滿是吸飽水後的精神。並且,以往需要三四個人守着田地,現在只需一人看着水閥即可。

據耿前進介紹,每個農戶心裡都有一本“賬”,使用這些新農業設備,看似前期投入增加了,但實際上節省了農資和人力,還提高了效率和產量,可謂一舉兩得,事半功倍。

“如果說老一輩能耕作與照料大約5到10畝的田地,那麼現在藉助新質生產力的耕作工具,與愈加科學的耕種與生物工程育種技術,僅就我而言,照料的耕地最少拓展了10倍以上,而一人作業上百畝上千畝的年輕人,更是比比皆是”。耿前進說。

魚糧菜共生,告別傳統農業靠天吃飯窘境

涌現在田間地頭的新質生產力不僅提高了新農人的效率,更是最大可能地讓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在河北地區定興縣長安城村內,伴隨着零星爆竹聲,一幅充滿生機的“魚糧菜共生”畫卷正徐徐鋪開。

走進良豐曉月“魚菜共生”養殖基地,只見一羣羣鱸魚在節能魚艙內歡快遊弋,一旁綠意盎然的芹菜長勢喜人。不遠處的田地裡,小麥種苗也在奮力生長,翹首以盼新一季的豐收。

90後新農人、良豐曉月總經理樑卓向中青報·中青網記者介紹道,基地採用魚菜稻田共生生態化養殖,讓一池碧水循環使用。魚池產生的廢水會經過處理,經由管道輸送至稻田蔬菜區,轉化爲富含有機肥的營養液。待蔬菜充分吸收養分後,水再經過淨化迴流至魚池,由此形成了一套完備的獨立生態循環系統,實現了“養魚不換水,種菜不施肥”的高效節省自然資源消耗的模式。

高耗水,是傳統漁業的困局。然而在這裡,108個魚池每套系統每天僅需補充8立方米左右。相對於傳統工廠化養殖企業的大排大換,此類模式的尾水利用率高達90%,接近零排污。

鱸魚主產於南方,在北方養殖時,溫度和水質的維持皆是難題。樑卓解釋,與普通的淨水池塘養魚模式不同,養殖基地智能溫室裡的魚池模仿自然流域環境,構建起跑道式循環養殖池,魚能在流動的水域裡歡快穿梭。如此養殖出的鱸魚,肉質緊實鮮美,土腥味幾不可聞,且無抗生素殘留,在市場上備受青睞。

“我們告別了傳統養殖業靠天吃飯的困境,通過先進的科技手段,實現了對水流、溫度和光照的精準調控。”樑卓說,如此一來,能將農業生產的主動權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穩穩地端住自己的“飯碗”。

臨近春節,早晨7點,良豐曉月的淨魚宰殺車間已是一片忙碌景象。自1月份以來,在短短20多天內,樑卓便接到超過2萬份訂單,產值接近200多萬元。他們的鱸魚,成了京津冀地區年貨的“香餑餑”。樑卓表示,依託完善的供應鏈,從魚塘到餐桌的時間不超過24小時。

憑藉新質生產力的強大驅動,樑卓帶動了300多位村民實現家門口就業增收。其中,表現突出者年薪最高可達16萬。如今,村民們收入穩定,生活品質顯著躍升。樑卓發現,近年來,不斷有人喜提新車,“這無疑是‘科技興農’的生動映照”。

樑卓認爲,年輕的新農人思維活躍、對新鮮事物接受度高,已成爲鄉村振興的生力軍。他期待能有更多人投身鄉村田野,一同追逐夢想、耕耘未來。

一粒種子,科技創新的微小奇蹟

“常言道,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現如今,誰知手中谷,粒粒皆創新”。在甘薯育種領域頗具影響的石家莊慧谷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研究院副院長翟會青向記者介紹道。

在她身旁,一列列大棚內,作物長勢喜人;一排排試管中,幼小的細苗茁壯成長;一臺臺精密儀器,閃爍着複雜的數據;一名名年輕的科研人員,正在不時觀察並記錄着。這裡是慧谷的育種基地,哪怕是時值春節假期,一棵棵種苗也毫不停歇地孕育希望。

對於農民而言,種苗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種苗不僅決定了來年的產量、農產品的口感,還與可能發生的病蟲害息息相關。

翟會青講述了一段往事——2014年國內甘薯SPVD病毒的大爆發,“甘薯病毒病嚴重的時候,老百姓幾乎是絕產的”,隨後通過企業育種科研人員不斷努力,終於在甘薯脫毒上取得了突破。“如今憑藉着技術和設備的加持,慧谷培育的脫毒苗比非脫毒苗至少要增產2000斤/畝以上,商品率也能達到90%以上,按最便宜的品種來說,這增產也能爲農民多出一千多元的利潤”。

培育種子也需要設備的更新。慧谷公司如今基於萬物互聯和5G通訊技術,走上了數字化指導生產管理的道路,使用手機就可以做到隨時隨地監控甘薯薯塊生長環境的溫溼度,還能對灌溉操作及時提醒、監控澆水的力度。還有土壤養分速測儀,可以定期監測土壤中營養元素的變化等情況。這些設備的使用極大地方便了基地一線的管理人員,及時準確地爲甘薯提供適宜舒適的水分和溫度環境。

“不過,常規技術育種現在基本已經達到了天花板,要想再實現突破,就必須依靠生物技術。”河北沃土種業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柳紀鋒向記者介紹道。如今,基因編輯技術,分子標記輔助選擇,全基因組測序,轉基因技術等生物技術已成爲國內外育種領域的新賽道。

這也是《“十四五”全國農業農村科技發展規劃》(以下簡稱規劃)中的要求。《規劃》提到,要整合農業生物遺傳學、基因組、代謝組及表型組學等數據,研發倍性育種與快速馴化、跨界改良等新技術,實現品種特化性狀的精準改良。

這些種種創新最終又迴歸到一株株種苗中,化作來年的豐厚碩果。

如今春節將至,依然有許多科研人員堅守在育苗基地,守護着幼苗的生長。翟會青直言,忙碌的工作讓科研生產人員經常兩三個月不着家,但是他們的家人給予了最大的支持。柳紀鋒也表示,對於育種的科研人員來說,沒有所謂的農閒期,幾乎全年無休,“科研工作者就是要向老天爺要效率,讓希望在田野間加速生長”。

“第一產業是第二三產業的基礎,農業生產也是萬本之源。藉由春節,真心希望更多年輕人看一看鄉村的變化,用他們更新的觀念引入更新的生產力來改變命運,建設家鄉。”石家莊慧谷農業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張慶良感慨道,“比起轉瞬即逝的網絡熱點,新質農業在人們經常忽視的地方發生着巨大的變革,推動着中國農業生產力新的革命”。

記者手記

王帝 黃丹瑋

耿前進、樑卓、柳紀鋒、翟會青……他們或許只是田間地頭的平凡個體,是新質生產力浪潮裡的一朵小浪花。但正是無數個他們的默默付出與大膽實踐,匯聚成了新質生產力應用的澎湃大潮,悄無聲息卻又深刻地改變着中華大地。

“十四五”期間,我國農作物的品質與產量實現了質的飛躍。2024年,全國糧食總產量達到14130億斤,首次突破1.4萬億斤大關。以薯類爲例,2021年我國薯類單位面積產量爲4150.2公斤/公頃,到2024年,這一數字攀升至4344.8公斤/公頃 ,四年間單位面積產量增長了4.6%。進步不僅體現在產量上,在品質方面同樣顯著。比如以“慧谷二號”爲原料的零添加薯乾和凍烤薯,口感更香甜,價格也更親民,成功進入7-11便利店等流通體系,這些成果都離不開新農人們的不懈努力。

在“炫酷”的農業無人機等新設備以及亮眼的數據背後,最讓我們感觸深刻的,是新農人這個羣體。“農閒”時,他們也不閒着,把原本悠閒的時光,都化作對新知識、新理念的熱切追求。哪怕已步入中年,依然像年輕時一樣,如飢似渴地充實自己。

新農人不僅要懂技術,更要能將技術熟練應用於實踐;既要精準研判市場走向,又得提前預料潛在風險;他們既是自己農莊的精明會計,又是田地的果敢投資人;既能通過網絡敏銳捕捉未來農業科研方向,又能熟練修理各種新農機,下地幹活毫不含糊。從某種意義上說,他們文武雙全,是新質生產力作用於這片土地的最前沿“戰士”,也充分展現了當代青年的求索精神。

這個羣體常常隱身於網絡話題之外,很少站在聚光燈下。但這並不重要,因爲他們改變的是整個農業“舞臺”。

曾經“面朝黃土背朝天”的傳統農耕景象,早已被他們藉助新質生產力和更高的勞動效率徹底改變。種地不再是辛苦的代名詞,而是變得科技感十足,“鋤禾日當午”的勞作場景,也變成了手機一鍵噴水澆肥的便捷操作。延續數千年的農業生產方式正在經歷深刻變革,新的發展賽道不斷涌現,正迫切需要大批有志青年投身其中,共同努力奮鬥。

或許,是時候把聚光燈投向這些一直默默耕耘、卻充滿無限可能的新農人,照亮他們前行的道路了。

文後注:即日起,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陸續推出《新春走基層·新年說“新”》系列短視頻,多路記者深入採訪,關注普通青年在不同領域的新收穫、新變化,講述各地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的舉措,描繪飛速變化的時代風景,展現攻堅克難的奮進中國。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