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非:政治局委員、廣東省委書記,臨終前囑託不要告訴百歲母親

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時期,新中國大地上涌現出了一批心懷人民,爲民奉獻的優秀幹部。從治理蘭考、艱苦奮鬥的好書記焦裕祿,到遠赴他鄉、不畏艱辛的孔繁森,他們都成爲了默默奉獻的代名詞,在任何歷史時期都是幹部們的榜樣。

進入改革開放的新時期,雖然令我們耳熟能詳的名字並不多,但這也說明了黨的幹部隊伍的數量和素質均有整體性提高。即使還沒有達到“人人都是焦裕祿”的理想狀態,但改革開放新時期下的優秀幹部也是數不勝數的。

在廣東就有這樣一位黨的幹部,他的名字或許令廣東以外的人們感到陌生,但他爲廣東的經濟轉型與對外開放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他就是廣東省前省委書記謝非。

遺憾的是,他逝世於20世紀的最後兩個月,與千禧年的到來僅僅差了不到兩個月的時間。更加令人驚異的是,他的母親李春是一位橫跨了三個世紀的女性,最終以113歲的高壽走到了人生盡頭,但是直到她逝世,她都不知道兒子已經先她而去十年之久。

這一切只因爲謝非臨終前囑託不要告訴百歲母親。

謝非

一、低調的一把手

由於父親早逝,兄妹幾人從小是由母親拉扯長大的。謝非又是家裡最小的,這讓謝非對母親的感恩之情格外強烈。但謝非並沒有急切地想要謀求生路以報答母親,而是選擇在新中國誕生之年加入中國共產黨,開啓了爲黨的事業而奮鬥的人生。

從1947年開始,謝非就在廣東的基層開始埋頭苦幹、勤勤懇懇,經過了幾十年的奮鬥,謝非於1991年正式升任廣東省委書記,成爲廣東省的一把手。1992年,他又當選爲第十四屆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

至此,謝非的仕途在中央和地方都達到了空前的高度。直到1998年,他又當選爲全國人大常委副委員長,從而達到了事業上的巔峰。

在外人看來,謝非的官運算得上是出奇的好,不僅在廣東可以領導一方,在中央的權力中樞也能佔據一席之地。但這樣一位國家要員無論在事業還是在生活中卻展現了出奇的低調。在事業上,他與自己的親朋保持必要距離;在生活上,他長期保持艱苦樸素的習慣。

由於謝非後來身居高位,這自然令他的親朋紛紛有求於他,但他都堅決與之保持應有的距離。對於向他請託的人,他言辭委婉,但態度堅決,畢竟他始終認爲求人不如求己。對他知根知底後,身邊請託的人也漸漸地少了。

謝非出身平民,對於平民百姓的疾苦是感觸甚深的。即使是改革開放之後,廣東在改革的道路上領先於全國的步伐,民衆的生活水平顯著提高,但坐鎮廣東的謝非仍然認爲這並不是享受的時候,改革的路還很漫長,貧困的羣衆還有很多。

所以即使他的家中只有最基本的傢俱,所用的生活用品已經累經多年,他依然沒有想過好好改善生活質量。

除了爲人低調,謝非在推動廣東改革開放進程方面也頗有政績,但他的種種品質都可以追溯到他母親對他的教導。說到這裡,就不得不提及李春這位傳奇老人的一生。

謝非最初離家到外面闖蕩還有一個有趣的插曲。

他是瞞着母親離開家去投身革命的,他參加解放軍的隊伍時只有15歲,而母親甚至不知道他去參加革命,因爲謝非害怕母親擔心而未告知。後來母親知曉後,不但沒有責怪和阻止他,反而鼓勵他要盡心盡力爲了自己的信念而努力。

李春對兒子的支持和她本人的觀念有很大的關係。雖然李春文化程度不高,但她卻對國家大事和人文知識頗感興趣,尤其是希望自己的孩子們能夠心懷人民,無論自己的能力高低,都要爲人民的事業盡到自己的一份力。

雖然早年喪夫後,自己要扛起家庭的重擔,一個人撫育幾個孩子,但這也鍛煉出了李春老人的健康。

即使到了耄耋之年,她還堅持親自做家務,包括洗碗做飯、洗衣縫衣,都是由她自己來完成的。加上她飲食和作息習慣十分規律,李春老人的健康狀況一直非常穩定,或許這也是她高壽的秘密。

母親的開朗豁達與身強體健使謝非得以在忙碌的工作中減少了許多後顧之憂。雖然謝非能夠陪伴母親的時間並不多,但他對母親的感情是旁人清晰可見的。

與謝非共事過的人都知道他在工作上總是一副嚴肅認真的樣子,也不見他在日常生活中說說笑笑。但一旦涉及到與母親有關的家庭問題,或是與母親相伴時,謝非就展現出一個普通兒子的樣子,可以發自內心向母親表達自己的喜悅憂愁。

正因爲陪伴母親的時間不多,帶着愧疚,他格外珍惜每一次的省親時光。

前面說過,謝非在生活方面對自己是十分苛刻的,對待他的子女也是如此。但對於母親,他總是會用自己的工資來孝敬母親。他的母親從小就不苛求謝非長大後能加倍回報自己,只求謝非能夠對得起自己,對得起人民。對她而言,兒子的每一次回家探望就是她最大的快樂。

李春老人的高壽自然是在廣州被傳爲佳話,而謝非留給她的一段“謊言”更是令聞者潸然淚下。

三、十年的美麗謊言

從1991年謝非成爲廣東省委書記開始,超負荷工作的頻率就與日俱增。在改革開放進入關鍵時期的大背景下,謝非承受着無數的心理壓力和領導責任。最終工作的重擔壓垮了謝非,他於1999年辭世,享年僅67歲,並非高壽而終。

對於高壽的母親李春來說,這或許是一次痛心的白髮人送黑髮人。

但令人沒有想到的是,謝非逝世的消息始終都沒有傳到母親的耳中,母親在謝非逝世後的十年裡都不知道兒子已經先她而去,這又是一段怎樣的故事呢?

1998年,謝非當選全國人大常委副委員長,很快就要調到北京工作。誰也沒有想到,這次進京後,謝非再也沒有回到廣東這片故土,臨行前的一面竟成了最後一面。

謝非在臨終前作出了自己的遺願,那就是不要讓母親知道他去世的消息,能隱瞞多久就隱瞞多久。從他的同志到他的家人,上上下下都遵照謝非的意願防止消息走漏到李春老人那裡。

家人一開始會和李春老人說謝非在北京生病了,沒法坐飛機回家。謝非的同志也在逢年過節的時候以謝非的名義給老人送禮祝壽。但隨着時間的推移,李春老人的懷疑也越來越深。

謝非病逝八年後,他的夫人也隨他而去,這一消息同樣也被隱瞞下來。李春總是帶着懷疑的語氣唸叨着,兒子爲什麼總是不回來?兒子不回來也就算了,爲什麼兒媳婦也不回來?

八年裡,李春老人總會打開電視機去收看新聞。雖然她一直都保持着收聽新聞和看報紙的習慣,但他打開電視的真正目的是希望能夠在電視上看到兒子的身影,因爲兒子現在已經在中央任職,出鏡率應該很高才是。

按照家人的說法,老人在去世之前應該是已經知道了謝非去世的事情。她從沒有接到過一個電話,也沒有在電視上看到謝非的任何一個鏡頭。而且她還經常和家人抱怨道,什麼病十年都治不好?

去世前夕,老人也開始表現出了從未有過的憂鬱,一向規律有序的生活習慣開始出現了變化。老人的胃口減少了,對兒子的唸叨也漸漸多了,每一次再看到別人假借謝非的名義給自己送禮也只會強化自己的判斷:兒子應該已經去了。

謝非逝世的那一年,李春已經是一個103歲的老人了。謝非正是擔心自己去世的消息會讓這個百歲老人承受不住,故而對身邊的人千叮萬囑,估計令他自己都想象不到的是,這個謊言一說出去竟然持續了十年。

四、真相如何

十年之後,李春老人也走完了自己的一生,她也成爲了廣州市最長壽的老人。這就留給了我們一個疑問,李春老人在臨終前是否知曉了謝非早已逝世的秘密?

謝非的家人說,母親是如此心思縝密之人,無論我們怎麼隱瞞,母親也不會絲毫察覺不到。但母親也是一位堅強的人,也許她早已猜到了事情的真相,但卻從來沒有在家人面前表現出喪子之痛。

在李春老人的最後十年裡,她最常掛在嘴邊的就是兒子的乳名“阿香”。但是在2008年,李春老人迎來112歲生日之時,她像往常一樣收到了“謝非”的禮物,但她這一次也一反常態地沒有問爲何謝非沒有回來。

也有人認爲,李春老人已經不願再去追問兒子是否尚在人間,既然身邊的人都向她投來善意的謊言,那就讓自己樂觀地活在謊言中。

戳穿謊言,讓自己和家人都沉浸在傷痛之中,這對誰來說也沒有什麼好處。既然這份謊言是兒子留給母親晚年的一份孝心,那麼又有什麼理由去傷了兒子的良苦用心呢。

李春老人的晚年時光依舊是幸福的,謝非的遺願也實現了,一段美麗的謊言隨着李春老人的逝世而劃上了句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