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繭居族弟弟 廖瞇獲臺北文學年金

廖瞇以散文集《滌這個不正常的人》獲得第20屆臺北文學獎文學年金。(許文貞攝)

臺北市副市長蔡炳坤(前排中)與第22屆臺北文學獎所有得主合照。(許文貞攝)

「繭居族」常引起負面聯想,但對作家廖瞇而言,她卻很想知道,自己在家繭居的弟弟「滌」,究竟因爲什麼原因成爲一個無法面對社會的人?她在臺北文學獎年金支持下,完成《滌這個不正常的人》一書,坦然描寫自己回到原生家庭,重新瞭解滌,以及與家人溝通的過程。四月出版至今已經第三刷,不只獲得熱烈迴響,更通過決審,獲得第20屆臺北文學獎文學年金。

在22日的第22屆臺北文學獎頒獎典禮中,廖瞇回憶,兩年前入圍第20屆臺北文學年金時,她坐在典禮現場,卻想到弟弟,「滌一個人在房間裡,我卻在這邊,因爲書寫他的故事而接受頒獎。我心情很複雜,甚至覺得有一點慚愧。」但經過一年多,她逐漸理解弟弟行爲背後的原因,「我漸漸不再擔心他。後來他看了我的書寫,也很認同。我不再覺得寫他的故事是一件不對的事。」

廖瞇的37歲弟弟滌,自從大學畢業,當兵退訓、退役後,人生彷彿一步步退守。如今足不出戶,待在自己的房間中,不願與外界接觸,更無法與家人溝通。然而隨着廖瞇逐漸瞭解弟弟,她從一開始「理智上知道要跟滌說話,但情緒上、心情上都不想」,到後來每次回家都會和弟弟、媽媽對話,透過對話與書寫,彷彿在做心理諮商,更感受到彼此關係的改變。

書出版後,廖瞇舉辦多場講座,也獲得許多回響。她表示,有朋友回饋,一開始回家也是充滿壓力,後來也逐漸願意面對自己過去不想面對的家庭關係,「順其自然,如果想要跟家人對話,可以試試看,如果願意先開始這一步,可能會發現沒有想像中的困難。但如果還是很難,也沒有關係,關係是長久的。」

第22屆臺北文學獎小說首獎由余廸麟以《客觀結構式臨牀測驗》獲獎。餘廸麟是亞東醫院住院醫師,受到夏目漱石《少爺》啓發,從高中開始創作。他表示,以往想到醫療小說,可能是寫醫界的鬥爭、勾心鬥角,但還有沒有其他可能?「正好2012年起的醫學生,在畢業前都要通過『客觀結構式臨牀測驗』,可說是我們這一輩醫學生的畢業儀式和共同記憶,因此我想以這個測驗來寫屬於現代的醫療小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