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強界霸王!日本學者發現超大蟑螂「臺灣特有種」

臺灣常見的蟑螂大多都是外來種。(示意圖:shutterstock/達志)

日本一名專門研究蟑螂的昆蟲學者,日前與另外3名臺、日學者與研究人員合作發表2個新的蟑螂品種,其中1種是在臺灣發現的「巨大家蠊」(臺灣大蠊),以森林爲家,雄性體長可達5.45公分,體型比臺灣居家常見的各種蟑螂都大,可謂蟑螂界翹楚。

根據《靜岡放送》24日報導,任職於靜岡縣磐田市龍洋昆蟲自然觀察公園的28歲昆蟲學者柳澤靜磨,去年12月30日與研究團隊於「日本昆蟲分類學會」國際期刊發表2種新品種蟑螂,其中一種是以「巨大家蠊」(Periplaneta gigantea)命名的臺灣大蠊,雄性體長4.98至5.45公分,是家蠊屬(Periplaneta)最大的成員。另一種是在馬來西亞婆羅洲發現的小型蟑螂,雄性體長僅0.65公分,在琉璃紺蠊屬之中體型最小。

柳澤表示,上述兩個品種的棲地都在森林,許多人都覺得蟑螂很噁心,但這次發現的新品種蟑螂屬於「森林裡的分解者」,朽木、落葉都能當作食物。他說,希望大衆瞭解蟑螂也有其功用,並非只是害蟲。本次發佈新品種的相關內容正在磐田市龍洋昆蟲自然觀察公園展出,展期至今年3月底止。

柳澤15日在龍洋昆蟲自然觀察公園官網發表文章指出,2021年爲了研究蟑螂,專程造訪擁有大量蟑螂標本的京都國立傳染病研究所研究標本。他仔細觀察外借的標本時發現,其中一隻原本認定爲班氏家蠊(Periplaneta banksi)的標本,腹部末端型態與文獻不同,在文獻也找不到符合其他品種的描述。

班氏家蠊也是大型蟑螂,分佈於菲律賓。國立傳染病研究所的班氏家蠊標本,根據最初在菲律賓發現的雌體標本描述,多數特徵的確相符,然而與最近發現的雄體文獻相較,標本的肛板、交尾器官特徵明顯有異。

柳澤與臺灣中興大學研究人員許至廷、日本國立傳染病研究所學者比嘉由紀子、業餘研究員大北祥太郎共同研究後確認,在臺灣發現的巨大蟑螂與其他品種描述不一樣,而且未有任何文獻記錄,最後決定以新品種「巨大家蠊」(Periplaneta gigantea)在期刊發表,學名裡的gigantea就是「巨大」之意。柳澤與所屬團隊2020年也曾發表日本蟑螂新品種。

臺灣常見的蟑螂如美洲蟑螂、澳洲蟑螂、德國蟑螂均爲外來種,外表與柳澤等人共同發表的臺灣大蠊差異明顯。美洲蟑螂、澳洲蟑螂的前胸背板有明顯的褐色斑點,臺灣大蠊沒有這個特徵。美洲蟑螂、澳洲蟑螂最大體長分別爲4.5公分、長3.5公分,德國蟑螂僅1.5公分。相較之下,臺灣大蠊超級壯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