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品文】馬以工/七草粥

正月七日爲人日,以七種菜爲羹。——六朝《荊楚歲時記》

人日起源,傳說是漢東方朔《佔書》,以正月初一爲雞日,依次是狗、豬、羊、牛、馬順序排列,初七輪到人。所以稱人日。

學者都認爲《佔書》系僞作,此一順序後來加上八日「谷」,初九天公生及初十地生日,應該是宋朝後的泛宗教活動。之前都只是單純的護生六畜、祈福人類平安吧。

人日春草萌發,將其嫩芽採回煮粥食,據稱可以袪病強身。六朝的「七草」沒有明確記錄,推測爲芹、薺、蔥、蒜、茴香、菠菜及堇菜。

唐時習俗演變成春日吃五辛盤,以餅卷五種有辛辣味之菜蔬,稱可闢厲氣,五辛即蔥、蒜、韭、蕓薹(甘藍或白菜)及胡荽(香菜)。

日本奈良時期新春吃「七種粥」由米、大麥、小麥、粟、黍、黃豆及紅豆七種穀物熬成。人日鏤金箔爲人貼於屏風稱「人勝」。

平安時期七種粥與初春採野菜的習俗演變爲七草粥。

據《源氏物語》等古籍,日本七草爲「芹、薺、繁縷、佛之座(或稻槎菜)、御形(鼠曲)、菘(蕪)及蘿蔔。」雖說多少是受到六朝人日影響,但僅芹與薺相同。

芹是水芹,不同菜市的旱芹。鼠麴草、薺、蕪菁及蘿蔔現仍常見。

佛之座是脣形科植物,漢文稱寶蓋草,也有文獻改用菊科稻槎菜。

繁縷現代人雖少用,對古人並不陌生,《本草綱目》李時珍:「繁縷即鵝腸,下溼地極多。正月生苗葉大如指。細莖引蔓斷之中空有一縷如絲。作蔬甘脆,三月後漸老。」

江戶時期七草節已非常普遍,成爲重要的五節供之一。

明治維新後日本全面改陽曆,七草是一月七日(人日)、桃花節是三月三日(上巳)、菖蒲節是五月五(端午)、七夕是七月七及九月九菊花節(重陽),都改成了陽曆。

日本七草節仍有吃七草粥傳統,超市有限定二日販售新鮮七草,傳統餐廳也推出僅提供二日七草粥套餐。

日本賣盒裝七草,上面會標示七種植物。煮粥還有一定儀式,前一天晚上七點,或當日早上六點開始,切菜時還要念念有詞。

白粥煮好後先將蕪菁及蘿蔔切薄片加入,略滾後將其他切碎的五草拌入略煮,煮太久嫩芽就不嫩了。

陰曆正月初七經過貓空,路邊販售旁邊菜園現採的鮮蔬,有連着嫩葉的小白蘿蔔,不知名的香菜,沒有比這個更真實正港的「春草」。

人日買下新蔬決定煮一鍋七草粥應「時」,原先已有爲過年準備的薺菜與水芹,秘密武器是日本帶回來的「乾燥七草」袋。內含「芹、薺、鼠麴草、繁縷、仏座、蕪菁及蘿蔔。」一袋內有兩包,每包爲三杯白粥之量。

先用一合米煮一砂鍋的白粥,切碎所有新鮮菜蔬,較粗硬的先下,細嫩的後加,拌煮略滾後加乾燥七草增添原味,因爲還有新蔬嫩芽的脆美,煮出滿滿的春天氣息。

(本文摘自馬以工《食粥百味足》,新經典文化九月下旬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