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港航線疫後僅恢復4成 綠委偕王國材、航空業者研議增航班

小港機場疫後航線恢復僅43%,交通部長王國材(中)與航空業者研議疫後增加航線、航班。(崔正綱攝)

小港機場疫後航線恢復僅43%,交通部長王國材與交通部民航局、高市府觀光局、交通局、航空業者等單位出席,研議疫後小港機場營運。(崔正綱攝)

小港機場疫後航線恢復僅43%,綠委喊話要增加航線、航班。(崔正綱攝)

小港機場疫後航線恢復僅43%,綠委喊話要增加航線、航班。(崔正綱攝)

高雄小港機場疫後營運航線16條,與2019年相比僅恢復43%,與桃園機場差距極大。日前綠委向交通部長王國材喊話要增加東南亞航班、直飛美國,並且新航廈興建期進度太慢,今日綠委再次與王國材視察校港機場疫後營運情形,同時邀請航空業者,互相交流新航線、增航班的議題。王國材表示新航廈預計2040年完工,年旅客服務容量提升至1650萬人次,一年內航班恢復疫情前水準。

小港機場疫情前原有航線37條,疫後2023年第1季恢復成16條,恢復僅43%。綠委許智傑、李昆澤邀請王國材、交通部民航局以及高市府觀光局、交通局和業者中華航空、長榮航空、星宇航空代表,一同考察機場疫後營運情形和周邊交通建設概況。

民航局表示,2019年高雄航線37條,平均每週航班有366航班,共飛航3.8萬架次,載客600萬人,載客率達79%,截至2023年1至3月統計,高雄航線計16條,與2019同期對比恢復43%、飛航架次爲3075架次,同期恢復33%、載客42萬人,載客率71%,同期恢復29%。

民航局表示,遇計今年10月高雄有19航線,每週飛航221班,較去年9月增加15倍,其中在4月已復飛深圳、南京;6月新闢硯港;7月新闢金埔等。短期目標優化場站建設、降落費減免等方案,鼓勵業者新闢航線、航班,並由交通部觀光局編列50億預算,吸引國際觀光客來臺等措施,長期以構建綿密航網,爲洲際航線奠定發展。

民航局指出,新航廈建設總經費880.8億元,2025年開始動工,2032年完成第一期,第二期預計2040年完工,施工期間也保證不會影響到機場的營運,機坪整建完工後,年容量可達1650萬人次。

高市府觀光局表示,建議優先復飛熊本、札幌、琉球、新加坡等重點城市,並將團客補助18億元平均分配北中南各6億元,住宿南部每晚加碼補助5000元,刺激觀光客來南部的誘因,並強化中南部在國際的行銷、邀請國外踩線團來高雄。

交通局表示,機場主要道路中山、中安路口每小時平均爲7500輛,若新航廈完工,機場進出車流最多增至2萬7000輛,建議能新闢機場地下道、機場北側平面道路,疏散車流。

華航表示,在高雄恢復的航班大概7至8成,目前遇到缺工問題,有飛機但前艙飛行員不足,必須花時間將部分飛行員轉訓到可以試飛的機種。缺工在國外也發生,如札幌、沖繩等地勤人力不足,今年初就有跟沖繩溝通,最快到11月,還要看是否有足夠能力,並非是華航本身問題;目前主力航線幾乎已經復飛,除了熊本、札幌、沖繩、新加坡等。

長榮表示,本身內部也缺工,疫情之後,也很快復飛了東京、大阪、上海3航線,每週有17個航班,今天起,再增加11個航班,飛航福岡、仁川、上海增班以及澳門,持續支援各方面,絕對不會有所疏漏。建議高雄機場增建,務必要請客運、貨運轉運需求上,需要提供的設施、服務以及友善的安排等,一併作考慮。

星宇表示,目前以桃園主基地出發航線爲優先,共計17條。星宇航空除人力問題外,也面臨飛機制造商空中巴士交機供應也有問題,持續跟製造商溝通。星宇航空確實有開拓高雄航線作中長期目標,機組人員過夜、維修、地勤能量需求等相關需求方面,會妥善考量評估。未來新機交付時程、機隊擴增,優先將高雄出發航線作考量。

對於小港機場宵禁、新航廈完成造成車流大增,是否類似會有復興北路車行地下道規畫,王國材指出,宵禁問題是國際航班面臨的困擾,按照航班規畫,儘量在白天到機場;高雄新機場東航廈於2032年完工,責成民航局、交通部運輸研究所,針對並研疑航廈機場聯外交通,不管是大衆運輸或道路,是否一定要做地下道,就由後續研究成果推動,相關配套一定要在新航廈一期完工時同時完成。

王國材表示,目前航線大概恢復一半,國外地勤缺工,影響到航班無法增加,與航空公司討論,盼一年內缺工因素到一定程度,回到疫情前水準。

許智傑指出,針對重點城市復飛希望能加快,要求航空公司思考轉機方案,增加小港機場客量。希望各別行銷促銷,市府會提出方案,希望交通部大力協助,幫助高雄的觀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