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費金融“叫賣”不良資產提速但賣不上價,機構觀望多

近日,中郵消費金融有限公司(下稱“中郵消金”)發佈《關於2024年第1期個人不良貸款 (個人消費貸款)轉讓項目不良貸款轉讓公告》,計劃轉讓一筆1.31億元的不良貸款,起拍價爲1347萬元,競價日設在2024年6月12日。

中郵消金並非個例,銀行業信貸資產登記流轉中心(下稱“銀登中心”)披露信息顯示,截至5月24日,共有25家持牌消費金融公司開設不良貸款轉讓業務賬戶。據第一財經記者不完全統計,2024年,中銀消費金融有限公司(下稱“中銀消金”)、招聯消費金融股份有限公司(下稱“招聯消金”)、中郵消金等十餘家機構參與不良貸款轉讓業務,共發起了40個不良資產轉讓項目。

記者注意到,與去年相比,2024年消金機構進行不良貸款轉讓明顯提速,頭部持牌消費金融機構參與熱情改善,不良貸款轉讓資產呈現出定價低、逾期時間短的特點。不過整體來看,目前持牌消費金融機構資產管理規模接近萬億元,消費金融不良貸款轉讓規模佔比仍相對較低,未來還有提升空間。

消費金融“叫賣”不良資產提速

2022年12月30日,銀登中心公佈《中國銀保監會辦公廳關於開展第二批不良貸款轉讓試點工作的通知》,將持牌消費金融公司納入試點範圍,開啓消費金融不良貸款轉讓的序幕。

此後,多家持牌消費金融機構先後涉足消費金融不良貸款轉讓業務。銀登中心披露信息顯示,截至5月24日,在30餘家持牌消費金融公司中,已有25家持牌消費金融公司開設不良貸款轉讓業務賬戶。

記者注意到,近半年來,消費金融“叫賣”不良資產明顯提速。據記者不完全統計,截至5月24日,中銀消金、招聯消金、中郵消金等十餘家機構參與不良貸款轉讓業務,共發起了40個不良資產轉讓項目,超過去年全年項目數量。其中,中銀消金髮布23期轉讓公告,招聯消金髮布5期轉讓公告,北銀消金髮布5期轉讓公告。銀登中心披露的不良貸款轉讓試點業務統計顯示,2024年一季度,消金公司不良轉讓業務成交規模爲18.9億元,佔比12.7%。

不僅轉讓項目數量上提升,頭部持牌機構的參與度也有所提高。根據統計,僅中銀消金一家機構,今年內就發佈了23單不良資產轉讓公告,累計未償還本金及利息總額達到40.95億元,涉及借款戶數爲34527戶。

進一步看,今年消金公司轉讓的不良貸款呈現出逾期時間縮短、定價降低等新特點。

此前消金公司大多通過批轉方式盤活積壓數年的壞賬,但近期不少消金公司選擇將批轉推向處置前端。

例如,中郵消金在2024年第1期個人消費信用不良貸款轉讓項目中,借款人加權平均逾期天數僅103.22天,主要爲次級貸款,全部未覈銷;中銀消金在2024年第20期個人消費信用不良貸款轉讓項目中,借款人加權平均逾期天數爲107天,全部爲未覈銷的次級貸款。

“未覈銷之前,將不良貸款包出表,有助於緩解不良壓力,減輕撥備覈銷壓力,爲利潤爭取空間。”一名消金資深人士對記者表示,去年多數機構處置的不良資產一般逾期時間在180天以上,而今年部分機構處置的不良資產逾期時間相對較短。

另一方面,從近期的成交市場來看,今年消費金融的不良資產包價格普遍較此前更低。據記者梳理,在今年的40個不良資產轉讓項目中,絕大多數項目起始轉讓價格對應債權金額的比重均低於12%,最低達到0.25%。例如,中銀消金2024年第二期個人不良貸款轉讓項目未償還本息總額爲3.60億元,起拍價僅爲898萬元,相當於僅有0.25折。

爲何加速轉讓

消金公司爲何紛紛叫賣個人不良貸款?一名行業分析人士對記者表示,關鍵原因或是消金公司資產質量承壓。由於宏觀環境等因素,2023年部分客羣收入下降,不良資產規模開始迅速增長。

根據聯合資信研報統計,截至2022年末,我國消費金融公司不良貸款餘額爲185.24億元,較上年末增長23.58%,平均不良貸款率爲2.22%,較上年末略有上升。2023年,部分機構的資產質量壓力持續增加,不良貸款規模、不良貸款率雙雙攀升。以近期發行金融債的中銀消金、興業消金爲例,2021年至2023年末,中銀消金不良貸款規模分別爲15.4億元、17.28億元和24.95億元,不良貸款率分別爲2.94%、2.8%、3.47%;興業消金的不良貸款餘額在2021年末、2022年末和2023年9月末分別爲11.04億元、16.04億元和18.35億元,不良貸款率分別爲1.90%、2.14%和2.19%。

“將消費金融公司納入不良貸款試點機構範圍,爲消費金融公司處置不良貸款提供了新的手段。”聯合資信銀行業分析師王檸在研報中表示,消費金融公司不良貸款處置方面,主要通過訴訟清收和核銷(一般逾期超過180天或者催收超過一定次數)的方式進行處置,處置手段相對有限。

一名業內人士認爲,由於不良資產規模擴張,持牌消費金融機構轉讓消費金融不良貸款實現“業務出表”的意願在逐漸提升,未來或有更多機構參與到不良貸款批量處置中。

問題仍存

雖然消費金融“叫賣”不良資產提速,但與持牌消費金融機構接近萬億元的資產管理規模相比,消費金融不良貸款轉讓規模佔比仍然較低。記者根據年報統計,2023年,我國30家消費金融公司資產共達到1.2萬億元。但同期,根據銀登中心數據,2023年全年,消金公司不良貸款轉讓業務成交規模僅爲183.7億元。

機構的參與度也有提升空間。記者注意到,目前儘管開設不良貸款轉讓業務賬戶的持牌消費金融機構達到25家,但只有不到一半的機構實際參與不良貸款轉讓業務。

“2023年以來,消費金融公司掛牌轉讓不良貸款的機構不多,多數消費金融公司不良貸款轉讓規模較小,基本低於5億元,可見消費金融公司不良貸款批量轉讓處置尚處於試水階段。”王檸認爲。

一名持牌消費金融機構貸後管理人士告訴記者,目前其所在機構對不良貸款轉讓仍處於觀望狀態,其中還有許多合規性問題等待解決。例如消費金融不良貸款受讓方如採用違規催收方式,可能導致牽連公司自身的品牌信譽。

在他看來,受讓方的資產評估專業能力與催收水準也很重要,否則對於雙方而言,消費金融不良貸款轉讓處置的效果實際可能並不好。

此外,定價較低或也是部分消費金融機構猶豫的一個原因。一名業內分析人士告訴記者,由於消金公司以小額無抵押貸款爲主,借款人多通過線上渠道申請,催收難度相對較大,所以目前大多機構項目起始轉讓價格對應債權金額的比重均低於10%。許多機構內部也在爭論是加大催收力度,還是進行不良資產批量轉讓。“哪種方式帶來的現金回收效果更好,目前還較難判斷。”他說。

與此同時,資產管理公司對於消金的個貸不良資產也處於觀望狀態。一名地方資產管理公司人士認爲,其所在機構更傾向於購買對公不良資產。目前大多數管理層認爲,消金個貸不良資產處置起來較爲麻煩,涉及主體多,單筆金額小,收回難度大。如要入局該項業務,或需要更多的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