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尿牀」 醫師:應接受評估或治療避免造成心理壓力及挫折

▲翁涵育醫師提醒不要輕忽小兒尿牀,適時且恰當的介入處理,可以還給小孩一個開心又幹爽的童年。(圖/記者林悅翻攝)

記者林悅/臺南報導

成大醫院斗六分院泌尿科翁涵育醫師表示,「小兒夜間遺尿症」即俗稱的「小兒尿牀」,雖有一定機率會隨着時間而改善,國際上包括臺灣專家會議共識建議,6歲以上仍有夜間遺尿問題孩童應接受評估或治療,避免造成孩子心理上的壓力挫折

翁涵育醫師舉案例說明指出,1名就讀小學3年級的蔡弟弟已10歲了,媽媽陪着走進診間時,眼神十分怯懦、不敢對目,顯得極度不自在,倒是媽媽沒等弟弟坐下,就說:「醫生,他都這麼大了,還跟隔壁那個4歲的小孩一樣幾乎每晚都尿牀,我光洗他的牀單就飽了,說也說了、打也打了,就是沒效!」。

經過解釋及評估,認爲蔡弟弟是單一症狀尿牀,故透過改變不適當的生活習慣並同時接受藥物治療,半年後不僅不尿牀了,原本緊繃的親子關係也得到緩解。

翁涵育醫師說,醫學上的「小兒尿牀」定義,是超過5歲的孩童在沒有泌尿或神經系統異常下,於睡眠中有不自覺解尿的情形。若1星期超過2次,且連續3個月,就須考慮由小兒腎臟科或泌尿科醫師介入治療。

翁涵育醫師說,夜間遺尿症的盛行率並不低,根據統計資料顯示,6~7歲的小朋友有10%會夜間遺尿,有5%會持續至10歲以上,就算是成年人,也有1%的比率會尿牀;而男生女生容易有尿牀的狀況

對於有夜間遺尿症孩童,翁涵育醫師強調應注意親子之間如何共同面對這個問題,所以訪談過程中會特別觀察其反應,及與親屬間的互動,且會不斷帶入「夜間遺尿症並非孩子故意調皮作怪,很可能只是身體器官或神經未成熟的觀念」給照顧者,應避免責備謾罵,改以鼓勵的方式來做行爲導正治療。

翁涵育醫師治療方面,通常會從幾個方向下手:1、行爲治療:需導正不適當的喝水及解尿習慣,大部分水分補充應儘量在晚餐前完成,限制睡前2~3小時飲用水分,並避免含咖啡因糖分飲料;照顧者應適時提醒養成定時解尿的習慣,並切記不要因爲尿牀而責罵小孩,在尿牀的日子請小孩一起協助衣物、被單的清潔,在沒有尿牀的日子不要吝嗇給他們一個鼓勵!

2、鬧鈴治療:於身上配戴特殊裝置,當偵測到尿液滴出,即以振動或鬧鈴方式叫醒沉睡中的小朋友。這個方式需照顧者及孩童的高度配合且耐心等待效果,但一旦治療出現效果,尿牀的複發率是很低的。

3、藥物治療:目前仍以抗利尿激素Desmopressin爲主要用藥服用前後應配合少喝水,以減少可能的副作用。一般用藥1~3個月後可以評估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