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弟弟突然變大別開心 醫曝陰莖癌5症狀

陰莖癌成因可能與感染HPV病毒、包莖、慢性發炎、多重性伴侶等因素有關。(示意圖,Shutterstock/達志)

相較肺癌、大腸癌等常見癌症,陰莖癌發生率雖然低,但臨牀仍時有相關病例。醫師提醒,男性若發現陰莖變腫、飄異味、潰瘍、潰爛或傷口長時間不癒合,都要提高警覺,及早就醫諮詢。

臺北馬偕醫院泌尿科主治醫師陳鈺昕在臉書粉專PO文指出,陰莖癌不是傳說,別以爲這是隻有鳥人才會遇到的鳥事,煩人的癌細胞可能會因爲感染HPV病毒、包莖、慢性發炎、多重性伴侶、罹患愛滋病、平時衛生習慣不佳等等因素悄悄進入身體。

陳鈺昕指出,陰莖癌發生率不高,僅約10萬分之1,臺灣好陰莖癌的年齡層是60至69歲,包莖患者記得來割包皮,以減少罹癌風險,另接種HPV疫苗,也可增加抵禦力。

該如何從GG的變化來警覺陰莖癌,可看下列3 重點。

■「變臉」不是玩笑:發現陰莖的形狀改變了?比平常更腫脹,這可不是突然雄風異於常人,或是出現腫塊,也不是上天爲你入了特別的珠,讓GG看起來變大了一些。醒醒吧!你沒這麼特殊。

■「火山爆發」不是開心時刻:當陰莖出現潰瘍、潰爛、或是長時間不癒合的傷口,除了懷疑是不是感染到性病,更要小心這不是性愛的火花,而是陰莖癌的預警信號。

■「氣味異常」不是新香水:陰莖散發異味,這可不是新款古龍水,可能是反覆感染髮炎導致的惡臭。陰莖傷口一直好不了也是陰莖癌的警訊

難道陰莖發現腫塊或是以上異常就對號入座,判定自己罹患癌症,需要切GG開始鬱鬱寡歡嗎?陳鈺昕指,當然不是!擁有正確的知識才能更輕鬆地應對,但建議還是就診諮詢醫師,纔是最正確的做法,小心保護自己的小夥伴,從對身體發出的訊息保持警戒開始,讓GG永遠健康且昂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