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西茶經濟 臺灣經驗滋養 大陸茶旅開花結果

湘西黃金茶近10年來相關產業飛躍式發展。圖爲大陸湖南保靖縣國茶村,民宿工作人員進行茶藝表演。(朱紹聖攝)

來自高雄的茶師方六合2007年起定居大陸湖南省益陽市,先後共招收600多名徒弟學習茶藝和製茶技術,活躍於兩岸茶界。(朱紹聖攝)

受政治及疫情等因素影響,近期兩岸民間交流雖不斷遭遇險阻,但來自臺灣的茶師在大陸收徒製茶,將成品心血銷往各地;大陸地方政府則率團學習臺灣經驗,打造出具有當地特色的旅遊度假區,過去長時間雙邊交流的積累及韌性可見一斑,並已開花結果。

「鄉村振興‧瀟湘茶行」第19屆海峽兩岸媒體來湘聯合採訪活動,日前參訪始建於1939年的湖南白沙溪茶廠,參加「茶香春韻‧樂享生活」2024白沙溪谷雨採茶節活動,現場進行採茶比賽、打擂茶、山歌對唱等活動,體驗茶農樂趣。

近年來,白沙溪茶廠每年接待包括臺灣遊客在內的研學旅行者達20萬人次,開展對臺交流活動數十次。人羣中,來自高雄的茶師方六合吸引了衆人目光。17歲開始泡茶的他,從1987年到上海發展、2007年起定居益陽至今,先後共招收600多名徒弟學習茶藝和製茶技術,活躍於兩岸茶界。

正在當地研製茶酒的方六合受訪時透露,黑茶到臺灣大部分須透過小三通到金門,再由其茶行朋友批發到臺灣銷售,產量一年雖僅數千斤,但偏向精品,市場大部分能接受。但他坦言,目前兩岸關係緊張,茶葉進口臺灣不易,不能光明正大地報關,只能透過「特殊管道」。

而距安化縣以西約100多公里的沅陵縣,當地著名的「碣灘茶」是國家地理標誌保護產品,更曾獲得上海國際茶博會特別金獎等榮譽,連續兩屆作爲中非經貿博覽會指定引用綠茶。過去曾爲古戰場的辰龍關,現在成了具特色的旅遊度假區,但鮮爲人知的是,當地茶旅產業的發展與臺灣息息相關。

從事茶葉行業48年,有「湘西茶王」稱號的沅陵縣茶業協會會長張幹發介紹,爲打造當地茶旅產業,2015年縣政府率團來臺考察,學習茶業管理與製作等各項技術,並和臺灣的茶商建立關係,最終在2016年開始打造眼前的辰龍關旅遊度假區。他表示,自己最欣賞臺灣的凍頂烏龍和金萱茶,希望有臺商來共同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