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中文大學(深圳)第四屆文藝季“CATS”精彩持續
跨越藝術與科技的橋樑!
由香港中文大學(深圳)主辦、大學藝術中心承辦的第四屆文藝季“CATS”(文化·藝術·科技:融合創新)自2024年10月12日開幕以來,精彩活動接連展開,至12月10日,主要活動已圓滿結束,爲觀衆帶來了豐富的藝術文化盛宴。今年恰逢港中大(深圳)創校十週年和大學藝術中心成立五週年,爲活動增添了特殊意義。
本屆文藝季由港中大(深圳)校長徐揚生教授擔任總策劃,旨在通過藝術與科技的融合,搭建跨學科交流平臺,培養具備跨界合作能力的新型人才。展覽板塊是亮點之一,特邀獨立策展人龍星如策劃的“探針媒介”展覽,匯聚十位藝術家利用新媒體探討全球性議題的跨學科作品,展現藝術與科技的創新融合。其中,藝術家馬可·巴羅蒂的動態聲音雕塑《蛤蜊》利用水聽器和傳感器等工具收集港中大(深圳)神仙湖的水質數據,並將其轉化爲音樂,探討微觀世界與環境可持續性的關係。分展場“探針實驗”則展示研究者、藝術家和在校師生的跨學科實驗作品,推動不同領域的對話與合作。
論壇板塊探討科技對藝術創作與傳播的影響,專家團隊圍繞相關議題進行了精彩討論,爲文化藝術的創新發展提供了寶貴思考。演出方面,與香港國際詩歌節合作的詩歌之夜讓觀衆通過虛擬現實技術欣賞詩歌並參與創作對話,音樂演出也融入科技元素,爲觀衆創造了獨特的視聽體驗。
本屆文藝季得到了瑞士文化基金會、香港詩歌節基金會、深圳市人工智能與機器人研究院、榮耀等合作伙伴的大力支持。“探針媒介”展覽將持續至2025年1月12日,誠邀社會各界人士前來參觀,體驗科技與藝術在大灣區背景下的融合與互動,感受文藝的無限可能。
專訪: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大學藝術中心主任與在校學生分享對美育教育與跨學科藝術活動的看法與感受
採訪對象: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大學藝術中心主任,黃順真
問:您認爲大學美育教育的意義是什麼?在過去五年中,大學藝術中心共推出了哪些活動?這些活動是否已經形成了品牌?學生們對此的反響如何?
答: 香港中文大學(深圳)非常重視全人教育,尤其是在學生的綜合素質培養和多元發展,全力推動美育教育。美育教育不僅是學生全面發展的關鍵部分,還能培養他們的審美能力和文化自信。通過藝術學習與體驗,學生能夠更好地理解社會,幫助學生培養審美能力、文化自信和創造性思維,同時也增強他們對社會和生活的感知力。
自2014年建校以來,各相關部門和學院一直在積極推進美育工作。大學藝術中心對大學美育工作也有非常重要的參與,自2016年第一個“美育”相關活動——駐校藝術家項目開始,至2019年1月中心正式成立之後,每年都有計劃性地推出一系列文化藝術活動。在成立的五年期間,中心通過鞏固品牌定位和建立傳播渠道,不斷提升大學藝術中心的品牌形象。目前,擁有多個校園品牌活動和運營場地,主要活動包括駐校藝術家項目、春山雅聚講座系列、無學分藝術課程、燃點音樂節、深港澳大學生戲劇節、文藝季等,以及各類藝術團體(如合唱團、管弦樂團、國樂團、阿卡貝拉團和室內樂團)。我們運營的場地包括TC101 SPACE展廳、時空膠囊黑匣子劇場、逸夫國際會議中心大禮堂及音樂廳,今年新增的重力場美術館也爲藝術教育提供了更多空間。這些活動和場地的運作,使藝術教育更加系統化,進一步拉近了學生與藝術之間的距離。
關於學生的反響,參與活動的學生普遍給予積極反饋,許多人表示這些活動豐富了他們的課外生活,並激發了他們對藝術的熱愛。我們相信,通過不懈努力,文化藝術將成爲學生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幫助他們在個人成長和職業發展中獲得啓發。
問:請問第四屆文藝季“CATS”的亮點是什麼?爲校園藝術文化盛事增添了哪些特殊的意義?
答: 第四屆文藝季“CATS”在多個方面展現了獨特的亮點。首先,主題“文化·藝術·科技:融合創新”強調了當今社會對跨學科交流的重視。通過藝術與科技的結合,我們爲學生和觀衆提供了一個多元化的體驗平臺,激發他們的創造力和思維方式。其次,本屆文藝季分爲三大板塊,邀請了近三十位國內外藝術家,通過十餘場藝術活動深入探討藝術與科技的關係。其中,值得關注的例子包括:
1、香港國際詩歌節合作:首次與香港國際詩歌節攜手舉辦香港國際詩歌之夜2024(深圳場),讓觀衆通過VR技術欣賞詩歌並參與創作對話。這一合作標誌着文藝季活動在大灣區的進一步擴展,突顯了藝術與科技在全球文化對話中的融合與互動。
2、雅馬哈原聲智慧鋼琴演奏:邀請鋼琴家潘曉彤和小提琴家嚴天成使用雅馬哈原聲智慧鋼琴(DISKLAVIER™)進行現場演奏。該鋼琴不僅能自動演奏預錄曲目,還能與演奏者實時互動,展現了現代技術如何爲傳統音樂注入新活力。
3、新媒體與跨學科作品展覽:特邀獨立策展人龍星如策劃的“探針媒介”展覽匯聚十位藝術家利用新媒體探討全球性議題的跨學科作品,展現藝術與科技的創新融合。其中,藝術家馬可·巴羅蒂的動態聲音雕塑《蛤蜊》通過水聽器和傳感器等工具收集港中大(深圳)神仙湖的水質數據,並將其轉化爲音樂,探討微觀世界與環境可持續性的關係。分展場“探針實驗”展示研究者、藝術家和在校師生的跨學科實驗作品,推動不同領域的對話與合作。展覽板塊還與先進生物特徵識別實驗室、港中大(深圳)醫學院、港中大(深圳)福田生物醫藥創新研發中心及深圳先進高分子材料研究院等多個機構合作,共同呈現科技與藝術的完美融合。
本屆文藝季不僅爲校園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也爲師生提供了更廣泛的藝術體驗,期待與大家共同感受這一跨越時代的文化盛宴。
此外,今年恰逢港中大(深圳)創校十週年和大學藝術中心成立五週年,爲活動增添了特殊的意義。這不僅是對過往成就的慶祝,更是對未來發展的展望。
採訪對象: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在校學生,吳梓烽(2021級醫學院,逸夫書院,生物科學專業)
問:請問您在第四屆文藝季中參與了哪一板塊的活動?
答: 雖然我參與過文藝季三個板塊的活動,但最深入的體驗是在展覽板塊。作爲分展場“探針實驗”展覽的參與者,我的作品在其中展出。這件作品源自我之前參與的大學藝術中心駐校藝術家項目沈少民老師的“人人都是藝術家”活動。
問:您認爲大學美育教育對學生成長有什麼作用?
答: 藝術對我而言不僅是一種愛好,更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大學藝術中心所提供的資源就像水和食物一樣重要,滋養着我的創作靈感。此外,在過往的大學生活中,藝術幫助我克服了許多困難,是我自我療愈的重要途徑。
問:您覺得大學藝術中心的活動整體如何?您和您的同學是否會積極參與?活動的效果如何?
答: 總體上來說還是非常多樣的,包含了音樂舞蹈裝置影像戲劇等多個門類,但是比起講座活動,我還是更期待工作坊,因爲工作坊給我們提供了我們真正實踐的機會。
有的活動十分火爆,比如像週年音樂會,燃點音樂節,門票是要搶的。有的活動比較小衆,但是可以有和藝術家充分交流的機會,我覺得算是充分照顧到了大多數的同學以及小部分的同學了。
來源:深圳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