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新視界:陳立諾》香港的兩種理財哲學之爭

任的文章題爲〈香港公共財政管理〉,刊於他的個人博客。他批評曾蔭權與樑振英兩屆政府採用的是「守財奴」式財政政策「穩健有餘,進取不足,亦不合時宜」。任指《基本法》第107條並沒有要求政府開支與GDP同步增長,即兩者比例固定在一個百分比,如20%;因此港府應多花錢投資未來,推動公衆利益;建議港府可採用「逆週期」(counter cyclical)財政政策,即經濟增長慢時,實施擴張性政策(減稅或增公共開支)刺激經濟;GDP上升快時,則採緊縮政策。

港府應以何種方式理財,保守或進取?在香港討論已久。由於任志剛身分敏感,既是行會一員,也被任命爲中國央行旗下智庫中國金融學會執行副會長,而以前他更是管理外匯資產的人,因此他的觀點,一石擊起千重浪。

香港經濟在迴歸前後幾乎年年都能保持正增長,通過賣地與各類型稅收,港府累積了龐大的財政盈餘。這筆錢除了支付政府開支,剩下的都撥入外匯儲備,由香港金融管理局打理,在全球進行投資,並沒有用於香港社會本身的建設。

多年來不斷滾存,香港的外匯資產已達到一個驚入的數字。金管局網站發佈,香港的官方外匯儲備資產8月底爲止共值4137億美元,摺合港元3.2兆元。而港府一年總開支是四千多億港元。

任建議港府應以進取態度理財,輿論普遍表示支持,至於建議採用逆週期財政政策,社會各界則反應不一。

逆週期政策要有效果有一前提,即主事的政府部門能夠預先判斷經濟週期的改變,如果做錯判斷,政府的支出則不可能有效刺激經濟。當然財政司可以成立由經濟學者組成的委員會,決定何時採取逆週期政策。

但是,一個經濟週期持續多久是隨機不可預測的,逆週期政策財政政策帶來的後果,也難以把握。2008年環球市場崩盤之時,費城聯邦儲備銀行對多位經濟學者做了一項調查,顯示沒有一位專家預測得出美國經濟當年會出現負增長。

港府與其花錢採取難以掌控的逆週期政策,倒不如進取地投資於香港社會本身。

迴歸20年,香港本地GDP總量比迴歸前增加了一倍,但許多社會問題並沒有得到有效解決,反而隨着人口的增加而加重了問題的嚴峻性。例如貧窮問題、住屋問題、人口老化問題、支柱產業單一化問題等。

上述問題,除了產業單一化,都是能夠用錢去解決的。

香港之所以能夠擁有天文數字的儲備正是過去執行保守理財政策的結果,如果改變此一政策,採取大膽進取的理財手法,勢必會遭遇阻力。對於剛履任特首欲有所作爲的林鄭月娥來說,任的宏文無疑有投石問路之效。

(作者爲香港資深媒體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