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財政司考慮放寬首套房貸,地產界稱有助於刺激中低樓價市場

來源:環球時報

【環球時報綜合報道】香港房價今年以來持續回升。財政司司長陳茂波透露,考慮爲首次購房的市民再次放寬按揭比例,並表示物業“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

據香港《星島日報》6日報道,立法會財經事務委員會5日開會,討論香港經濟狀況。陳茂波稱,政府的房屋政策會以本地人購買房產自住爲優先,物業“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去年樓市成交量約4.5萬個,再加上發展商在年底會供應約1.8萬個,全年會有6.3萬個單位供應,“有關供應仍然緊張”。陳茂波重申,暫時無意調整樓市限制,但政府會密切留意樓市,“可能的話,再寬鬆一下,未曾有物業(房產)但想買樓自用的朋友的按揭比例,這個我會考慮”。報道稱,目前香港首次置業人士可申請最高九成按揭貸款的樓價上限,從800萬港元增加到1000萬港元。不過陳茂波沒有進一步交代,如何再放寬。

地產界普遍認爲,首置人士再放寬按揭比例有助於刺激中低樓價市場,但仍然期望特區政府可完全撤銷限制措施。地產建設商會執委會主席樑志堅認爲,特區政府的措施並非旨在“救市”,而是希望幫助首付有限的買房人入市。會德豐地產副主席兼常務董事黃光耀表示,放寬按揭比例將降低首次置業人士的首期資金,對樓市有正面作用。長實營業部首席經理郭子威認爲,措施成效取決於經濟復甦情況,他預期全年樓價波動幅度在10%。中原地產亞太區副主席兼住宅部總裁陳永傑建議,把首次置業人士最高按揭比例調升到95%,或者把八成按揭上限調升至3000萬港元的房產,前者有助於市民買房,而後者可推動住宅市場流轉。香港城市大學建築科技學部高級講師潘永祥認爲,放寬按揭比例應“向下看”,集中在500萬港元或以下的中低樓價單位,甚至可申請最高95%的按揭貸款。

二戰前的香港,並沒有買樓的概念,但戰後初期因爲有數以萬計的人從內地到香港,使香港短時間內人口暴增,進而出現房屋嚴重短缺的問題。1954年,香港首次推出“分期付款”,買家可以以樓價的五成作爲首期訂金,在交樓前分期付清餘下五成款項,也就是買家只需付1萬港元左右便可晉身成業主,這爲地產市場帶來翻天覆地的改變。

到了上世紀60年代,香港的銀行看中房屋買賣的可觀利潤,開始把樓宇按揭(房屋抵押)納入銀行業務範圍,並建立全面按揭系統至今。上世紀80年代,銀行已可提供九成按揭,港人拿出40萬港元就可以全額付清樓價並買入單位成爲業主。結果到上世紀90年代的短短十年間,當時價值40萬的房屋就升至300萬港元以上。從此香港全民都爲房狂,1990-1997年間是房價瘋狂暴升的時期,不少人上午買房,下午就成功賣掉,但同時也意味着許多人買不起房。接着樓價開始下跌,到了2003年樓價與1997年的高位相比足足跌了70%。2011年,香港的樓價再度回升,內地客也加入炒樓,房價一直居高不下。

爲了穩定房價,特區政府採取了很多措施。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後,香港金管局推出逆週期宏觀審慎監管措施,增強銀行的風險管理,以應對樓價大幅調整。其中,收緊按揭自2009年揭開序幕,之後經過多次調整,2015年2月起,房價在400萬港元以下的物業按揭可達九成,450萬-600萬港元可申請八成按揭,700萬-1000萬港元物業按揭比例爲六成,1000萬港元或以上物業的按揭比例最高爲五成。2019年,特區政府的施政報告首次對按揭比例做出鬆綁,800萬港元以下物業可做九成按揭,1000萬港元以下可做八成按揭。其後於2022年對首次置業人士放寬按揭比例,1000萬港元以下物業最高可申請九成按揭,1200萬港元物業最高可申請八成按揭。

香港專業地產顧問商會會長蔡志忠認爲,香港與內地恢復全面通關後,對樓市影響不大。由於內地人在港購入物業需要繳付30%的稅,全球最貴,他建議將稅率降至10%,同時海外專才來港置業可退稅。(葉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