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彩虹邨將清拆重建 團體倡留高低樓特色

「香港探古」認爲彩虹邨天台球場已是香港地標之一,希望重建時將停車場引入附屬設施,並保留天台的活動空間。(中通社資料照片)

逾60年曆史、逾7400夥的彩虹邨上月初傳出將分期清拆重建後,吸引不少人前往打卡留念。

明報報導,團體「戰後建築研究檔案」(FAAR)建議,保留或重置邨口紀念碑、彩虹立面及商店街等標誌性的建築物。「香港探古」創辦人、建築師黃洪銓表示,彩虹邨特別的地方不只是七彩漸變外牆,還包括公共空間的設計,建議日後保留停車場及其上方的天台球場,即使改建也應保持樓宇疏落及高低有致的佈局。

據報導,彩虹邨由私人建築及工程事務所Palmer and Turner(現稱 P&T Group,巴馬丹拿集團)設計,1962年至64年落成,並獲1965年香港建築師學會首個頒發的銀牌獎。集團回覆稱,除彩虹邨外,亦設計其他公共屋邨,包括坪石邨、興民邨等。翻查資料,集團設計的穗禾苑1981年亦獲銀牌獎;另祖堯邨和祈德尊新邨分別於1981及1991年獲優異獎。

「香港探古」認爲彩虹邨天台球場已是香港地標之一,希望重建時將停車場引入附屬設施,並保留天台的活動空間。(中通社資料照片)

報導引述FAAR成員陳卓喬表示,翻查文件,當年彩虹邨得獎原因包括屋邨設計符合成本效益,能高效運用土地,滿足當時屋宇建設委員會需興建高密度屋邨,應付龐大住屋需求,是質與量並重的實驗屋邨項目之一。他又引述文件指出,彩虹邨人均建築成本比更早建成的北角邨少逾半,原因之一是彩虹邨走廊兩旁皆連續設置單位,令可建的夥數更多。

報導稱,現時約1.75萬人居住的彩虹邨,未予人密集感覺,關鍵是空間感。黃洪銓表示,一個屋邨的空間感呈現於樓宇之間的密度和高度,以及人們在內的活動空間,彩虹邨由8幢20層高的長形高座,以及3幢7層相連低座樓宇組成,高低錯落的樓宇格局有助屋邨內的通風、採光及減少擠迫感。

報導指出,黃洪銓又說,雖然彩虹邨採用高樓宇密度的雙邊走廊型式,單位沒對流窗及外伸的露臺,但高座7樓或以上的樓層皆設遊樂空間(Play Area),即不設單位、預留空間助樓層走廊通風采光,亦讓孩童毋須落地面,也可在樓層走廊間玩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