縣域“專精特新”企業梯次成長

4月11日,在位於來安縣經濟開發區的安徽聯科水基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實驗室裡,研發團隊正對冰箱內膽材料開展性能測試、參數調整。

這支由4名博士帶隊、12名研發人員組成的研發團隊,聚焦冰箱內膽腐蝕開裂這一問題展開攻堅,在國內首創研發出了耐腐蝕抗開裂冰箱內膽聚烯烴專用材料,併成功實現產業化,破解了冰箱內膽材料依賴進口的“卡脖子”問題。

“與進口材料相比,新材料一體成型,節約生產成本,提高生產效率,且抗腐蝕性能更好,冰箱的不合格率大大降低。”該公司董事長翟鳳祥介紹,冰箱內膽材料投入市場後,迅速獲得美的、康佳、創維、美菱等冰箱行業大客戶的高度認可,僅此一項,2023年公司營收達1.2億元。

“對於企業來說,掌握細分領域‘獨門絕技’才能在市場中佔有一席之地。”翟鳳祥說,公司成立以來,便一門心思致力於高性能改性塑料的研發和生產,公司每年拿出銷售收入的4%,用於新產品研發、設備更新,以及研發人員能力提升。此外,公司還與華南理工大學、合肥工業大學、滁州學院等高校開展產學研合作,最終實現科研成果產業化。2021年,企業被認定爲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

“與傳統產業相比,新興產業具有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資源集約等特徵,對技術、資本、人才要求較高,爲此,我們大力推動實施人才強縣戰略。”來安縣科技局局長夏少倉介紹,該縣以引育高端人才爲抓手,以加大人才投入爲保障,結合企業發展所需,圍繞新能源、新材料、現代化工等重點產業鏈,組建產業鏈博士團,吸引東南大學、浙江大學等高校的25名專家來企服務;聚焦重點行業企業,加強政策扶持力度,深度挖掘院士資源,2023年,成功備案省級院士工作站2家;發揮金融助才作用,創新出臺“金鳳凰”“銀鳳凰”信貸政策,發放免息、減息貸款7950萬元。

如今,“科技創新能力決定企業未來”已成爲來安很多企業的共識。

在安徽立光電子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的實驗區裡,7臺拋光機高速運轉。“我們廠裡有160餘臺拋光機,其中7臺專門用於科研。”該公司研發部副經理張繼凡介紹,正是經過反覆的調整、實驗,在研磨壓力、頻率、轉速等工藝控制上持續改進,公司突破了膜層拋光的技術瓶頸,實現了在0.02微米的鍍膜上進行拋光,生產出用於智能穿戴、TFT彩色顯示裝備的0.15毫米超薄玻璃,填補了國內這一細分領域的空白。

立光電子材料公司是一家專門從事集柔性顯示觸控薄膜、氧化銦錫導電玻璃等電子材料研發、生產和營銷爲一體的國家高新技術企業。近年來,公司不斷加大技術創新投入,購置研發設備、器材,優化改善研發條件,加大科技創新人才培養和高端科技人才引進,組建一支40多人的研發人才團隊,每年研發投入超過2000萬元。

“在企業不斷創新升級的過程中,政府提供了很多幫助與扶持。”張繼凡說,在政府牽線搭橋下,公司與中國科大、合工大、東南大學建立產學研合作關係,打造以產學研用爲紐帶、技術平臺建設和新產品研發爲核心的自主創新體系,目前累計獲得授權專利53項,其中發明專利15項,公司先後獲評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省級專精特新冠軍企業、省級專精特新企業50強等榮譽。

據來安縣經信局副局長伍相兵介紹,近年來,來安縣積極推動工業經濟轉型升級,通過梯隊壓茬培育的方式,根據企業特點,在政策上進行“精準滴灌”,讓政策紅利和企業發展內勁結合起來。該縣建立企業成長梯次培育體系,通過資金扶持等方式鼓勵中小企業加大科技創新投入,引進創新人才和技術,提升企業自主創新能力,走“專精特新”發展道路,成功培育了一批競爭力強、成長性好、創新動力足的“專精特新”中小企業梯隊。

截至目前,該縣擁有各級各類專精特新中小企業87家,其中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8家。2023年,全縣專精特新企業銷售收入149.9億元,同比增長10.7%,佔規上企業總銷售收入23.4%;全縣專精特新企業稅收6.17億元,同比增長67.7%,佔規上企業總稅收35%。

·記者手記·

科技創新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核心要素。來安縣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促進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鍊、人才鏈的深度融合,優化創新創業生態,培育出一批以“專精特新”見長的中小企業,爲地方經濟發展注入新動能。

(記者 湯 超 通訊員 苗竹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