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時飲食能改善代謝功能?有了最新科學依據→

現在很多人飲食習慣紊亂,晚餐進餐較晚或常吃夜宵。這種不良生活習慣會擾亂晝夜節律,增加肥胖、脂肪肝等代謝類疾病的風險。這時,減肥就被大家提上日程。

很多減肥的朋友都執行過“16+8”(8小時進食法):即將一天24小時分成兩部分,16個小時內不吃東西,進食時間控制在8小時內。比如選擇早上8點到下午4點,或早上9點到下午5點這個固定時間內進食,其餘時間除了喝水,不額外攝入有熱量的食物,這種飲食模式被稱爲限時飲食。當然,限時飲食也不侷限於8小時一種模式,4到12小時的模式都有,大家熟悉的“5+2”(5天正常飲食,2天控制飲食)模式也屬於限時飲食的一種。

一些研究認爲,限制每日進餐的時間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減少能量攝入,同時拉長空腹時間,有助於降低胰島素水平,減少脂肪合成。當身體的糖原儲備消耗殆盡時,便啓動燃燒脂肪供能,長期來看有助於提高基礎代謝率。但其科學性有待解答。

近期,北京大學和首都醫科大學團隊聯合在國際期刊《細胞·代謝》發表論文,揭示了限時飲食改善代謝功能障礙的科學機制。研究人員發現,限時飲食會增加腸道中的扭鏈瘤胃球菌,其產物2-羥基-4-甲基戊酸可抑制腸道低氧誘導因子2α-神經酰胺通路活性,從而改善肝臟的炎症和纖維化。

圖片爲版權圖庫圖片,轉載可能引發版權糾紛

研究人員招募了19名代謝功能障礙相關的脂肪肝患者,進行了一項小規模的臨牀干預試驗,參與者在4周內執行限時飲食,每天進食時間限制在早上7點到下午5點之間,只有這10個小時可以吃東西。

試驗前後分別分析參與者的糞便和血漿樣本,研究者發現,限時飲食4周後,反應肝損傷程度的血漿丙氨酸轉氨酶、天冬氨酸轉氨酶和γ-谷氨醯胺轉移酶水平顯著降低,說明參與者的肝臟狀態好了很多。此外,參與者的肝脂肪變性指數顯著好轉,血清甘油三酯水平顯著降低,體重指數也下降了。

之後,研究人員又對參與者糞便樣本進行宏基因組測序,發現限時飲食干預前後腸菌的組成和豐度有了顯著的改變,干預後增加最顯著的菌株就是扭鏈瘤胃球菌。正如前文所說,此菌可抑制腸道低氧誘導因子2α-神經酰胺通路活性,低氧誘導因子2α是人體內重要的調控因子,主要存在於內皮細胞中。

據瞭解,此前一些國內外的研究也都表明,低氧誘導因子2α在低氧適應、紅細胞生成、肝臟生長等生理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換句話說,它是腸道鐵吸收的主要轉錄因子,能促進生物體的低氧適應,並增加鐵存儲蛋白——鐵蛋白,從而導致宿主腸道對鐵吸收減少。

此外,限時飲食還可能通過影響細胞自噬等機制,來清除受損的細胞成分,進而有助於降低人體內的炎症標誌物,減輕慢性炎症狀態,降低患心血管疾病、關節炎等炎症相關疾病的風險,在一定程度上延緩細胞衰老和機體衰老的進程。

(作者任聲權系安徽科普作家協會會員、健康管理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