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戰區完成部署,解放軍軍糧堆滿倉庫,印度人看到得緊張了

中國西部五省完成部署,解放軍軍糧堆滿倉庫,印度人看到這一幕得緊張了。

中國軍方媒體報道了中國西部五省軍糧保障體系建設情況,相關信息顯示整套體系已經建設完成。這標誌着西部戰區的後勤保障能力再上一個臺階,完全可以在戰時承擔起補給解放軍一線作戰部隊的職能。

【聯勤保障中心倉庫的軍糧倉儲區】

近日,中國軍方媒體發佈報道,顯示西部五省(區、市)的軍糧保障體系建設日臻完善。大量軍糧物資整齊堆放在倉庫中,標誌着解放軍的軍糧應急保障機制已經建成,可以投入使用,而這一機制體系的建立對於西部戰區解放軍來說無疑有着里程碑式的意義。

爲什麼這麼說呢?原因很簡單,那就是儘管得益於青藏鐵路、川藏公路等基礎運營路線的建設,今天的中國在往高原運物資的問題上所面臨的困難要遠比1962年對印自衛反擊戰時少得多。但再怎麼說,一些客觀問題仍然難以得到妥善解決。

就比如說受制於高原地理環境限制,高原鐵路的路網單一,還多爲單線軌道,也就是一條鐵路用以車輛往返,這樣在戰時就相對容易遭到針對性破壞而受損癱瘓。

【川藏鐵路是單線軌道,抗損能力較差】

這直接導致在進行傳統“點對點”式的大規模鐵路運輸時,鐵路的運輸效率存在不穩定性,由此產生的時間波動也將影響相關後勤運輸計劃的制定。

好在,隨着更多軍糧供應網點的興建,各地的聯勤保障中心可以用這種去中心化式的儲備方式,自行儲備一部分軍糧物資。即便鐵路運輸線被毀癱瘓,聯勤保障中心也能夠依託這些網點爲部隊提供應急保障。

這不僅能夠降低後勤體系對鐵路等關鍵運輸渠道的依賴,後勤網點遭到敵軍打擊時,所造成的損失也將被控制在一個較小範圍內,不會因爲一兩個大型倉儲設施遭到攻擊,而導致前線沒飯吃。

【一處典型的軍糧供應網點】

除了大幅提高後勤體系的抗打擊能力外,供應網點的建設還提高解放軍在後勤問題上的應對突發事件的能力。

因爲之前許多部隊是直接與地方企業進行物資採購交接的。這麼做的好處是這些部隊不需要自行存儲大量軍糧物資,一週一買或一月一買的採購模式大幅降低了倉儲成本。但代價是,一旦出現諸如地震、洪水等需要部隊即刻開拔救災的災害時,部隊能帶多少物資一同進災區就不好說了。

相比之下,新的軍糧供應網點模式相當於在部隊與軍糧供應商之間建立了一個調劑中心。大量物資在採購後會先堆放在網點倉庫,再轉交給部隊。而當網點物資出現缺口時,聯勤保障中心也會盡快補充,讓網點物資維持在一個可以保障部隊無論何時出動都能立刻保障供應的狀態。

這也是爲什麼在一些官方報道中,經常會強調“平時供應、急時應急、戰時應戰、全時備戰”這一原則。因爲網點的存在極大地提高了解放軍在軍糧供應問題上的靈活性,有效減少了救災部隊幹啃饅頭的情況。甚至在去年年底發生的甘肅地震中,解放軍已經能夠做到抵達災區當天就架上炊事車,讓災區羣衆吃上熱乎乎的炸雞排、滷雞腿,而這在以前幾乎是災情發生72小時乃至一週時間後才能出現的場景。

【解放軍救災官兵在災區製作炸雞排】

更不用說,解放軍的救災行動與真正的軍事行動往往只有“是否攜帶了作戰裝備”這一個差別。如果這條聯勤保障體系能夠在救災行動中展現出這般高效率,那麼在戰時,它也同樣可以解決前線部隊在吃飯上面臨的一系列問題。

除了這些專門儲備軍糧的軍用網點外,聯勤保障中心還在軍民合作框架下積極推動建設以地方民營企業爲主的民營網點。

雖然相比於正經的軍用網點,這些以超市、商場倉庫爲主的民營網點在物資儲備量上稍遜一籌。但這些網點勝在數量更多、普及度更廣,能夠真正做到部隊走到哪裡,網點就能跟到哪裡。從而建設起軍地一體、平戰結合的綜合保障體系。

【解放軍組織軍民融合軍需保障模式探索性演練】

可以說,正是有着這套體系作爲依仗,解放軍纔有十足的底氣在中印邊境問題升溫時,直接抽調各戰區主力部隊奔赴高原。武器是戰爭的重要因素,但不是決定因素,決定的因素是人不是物。所以只有讓主力部隊吃飽飯,才能讓殲-20、99A這些先進裝備在對印一線發揮出應有的威懾作用。

值得一提的是,在1962年的對印自衛反擊戰中,解放軍能夠以較小的損失贏得最終勝利,也是因爲我們在後勤問題上更勝印軍一籌。因爲早在當年年初,中央就指示西藏自治區人民政府要存儲足夠的糧食以備不時之需,前線部隊也一直維持着充足的糧食儲備,加上部隊還有生產的傳統以及開戰後西藏人民踊躍支前。

一系列因素使得1962年解放軍在後勤問題上的表現固然沒到十全十美的地步,但對比那時的印軍還是有明顯優勢的。今天的解放軍在這一問題上的優勢,更是比當年還要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