獵豹防空砲車早早退役 卻在烏克蘭大顯神威

德軍防空部隊中已經除役的獵豹自走防空砲車(黃竣民/攝)

《德國坦克不敗的秘密》9月2日在信義金石堂舉行新書發表會,歡迎各位同好前往。(大是文化)

西德的裝甲部隊向來極爲重視野戰防空,這乃出自於二戰時慘痛的教訓,因爲在二戰的中、後段時期,德軍在失去制空權之後,許多地面部隊在作戰行動上往往功虧一簣,因此對於部隊野戰防空的重要性,在感受上比其他國家更爲深刻,因此在爭取製造自走式防砲車的優先順位上並非難事,這也就是獵豹式自走防空砲車。

雖然聯邦國防軍在重建初期,大量使用美製的M16「多連裝機槍運輸車」(Multiple Gun Motor Carriage,縮寫爲MGMC)和M-42「清道夫」(Duster)型自走防空砲車,但西德早在1963年就決定研製一款自走式防空武器,以取代這些美國貨。

1970年6月下旬,聯邦國防軍決定採用35mm口徑的火砲成爲爾後制式火力標準後便拍板定案,並於1973年與克勞斯.瑪菲公司簽署合約,爲自身防空砲兵部隊採購超過400輛獵豹式自走防空砲車,首輛於1976年底進入西德軍方服役,之後,也帶動了其他國家紛紛仿造這種結構的防空自走砲,形成風潮。

沿用豹I型主力戰車的底盤爲基礎修改後,獵豹式自走防空砲車的動力系統除了原有同型的MTU引擎外,另外還配備了戴姆勒.賓士(Daimler Benz)的OM314型4汽缸柴油發動機,位於車輛左前方(原豹I主力戰車的前儲彈室)作爲電源供應系統,這座輔助發動機與5組發電機連接,用於通風、射控和雷達系統使用,另外還有一座300-A28伏特的直流電發電機,用於電氣系統使用,以該車攜帶的燃油容量(985公升)估計,足以確保系統運作48小時,並隨伴裝甲部隊快速機動與提供對空掩護。

獵豹式自走防空砲車之所以昂貴(造價幾乎是同時期豹I型主力戰車的3倍),主要是得在車上裝配搜索、追蹤雷達和射控系統,搭配「奧立岡」(Oerlikon)公司所生產的90倍徑雙管KDA35mm機砲,構成上部砲塔的戰鬥力。在砲塔後部的MPDR12型搜索雷達(使用S波段,搜索距離15公里),也整合了MSR-400 Mk XⅡ型敵我識別裝置。兩管機砲之間的追蹤雷達(使用Ku波段,搜索距離15公里)和雷射測距儀,整個砲塔總成的重量(含人員和彈藥)就超過了15噸。

這兩種雷達系統完全相互獨立運作,由於設計爲脈衝都卜勒雷達,因此具有良好的回波干擾抑制和電子反制(ECM)能力,而KDA35mm機砲的射速爲每分鐘550發,初速高達每秒1400公尺(使用FAPDS彈藥)、有效射程5500公尺、每一管機砲備彈爲320發空爆彈藥與20發穿甲彈藥(射擊地面輕裝甲目標用)。與一般戰車相較,獵豹式自走防空砲車的砲塔非常靈活,爲了跟蹤高速的空中目標,它可以在短短2.5秒內完成一圈的旋轉。

由於採用自動裝填的方式,因此全車的編制減爲3名(車長、駕駛手、射手),車長和射手席位均在砲塔室內,車長的任務是觀測並操作搜索雷達、決定目標威脅的程度,併爲後續目標做好準備;射手的任務則是操作追蹤雷達和射擊當前目標。駕駛艙的艙蓋採用兩層設計,避免開艙駕駛時,遭到迴旋中的砲塔夾傷、或射擊後退出的彈殼擊(燙)傷,保護駕駛手兼顧行駛視野與作戰安全。

雖然克勞斯.瑪菲公司後來還爲獵豹式自走防空砲車開發了「彈砲合一」的系統:每一門35mm高射砲旁加裝各兩枚刺針飛彈,爲自走式防空砲車再創另一個新紀元,不過後來系統雖然已通過測試,卻因軍費因素而從未採購及部署。

但諷刺的是,在2022年的俄烏戰爭中,該型退役的自走防砲車,也成爲德國援助烏克蘭軍方抗俄武器清單中的一項。烏軍在操作這款野反戰車砲車後,也成功擊落俄羅斯的Kh-101型隱形巡弋飛彈及伊朗援助的「見證者」(Shahed-136)無人機,實戰的結果證明,這一款自走防空砲在今日反無人機作戰盛行的戰場上,儘管先前出於養護成本高昂的考量而退役,但不可否認的是,它依舊是一款有效的防空武器。(三之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