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班牙經濟學家:中國崛起改寫世界經濟格局

參考消息網7月12日報道 “亞洲,特別是中國的崛起,已經不再是一種趨勢,而是一個得到鞏固的事實。”

西班牙經濟學家米格爾·安赫爾·馬丁內斯·羅蘭7月1日在西班牙埃爾卡諾皇家研究所網站發表題爲《圍繞國際經濟實力的競爭和緊張》的文章,探討了中國崛起如何改寫世界經濟格局。文章編譯如下:

過去20年見證了經濟實力對比的深刻變化。亞洲崛起,尤其是中國崛起,在國際經濟中已經確立。在出口、工業、國際儲備和雙邊公共融資方面,中國已成爲領先國家。

西方國家在金融領域保持領先地位,這在短期內仍具有決定性作用,但在地緣政治緊張的背景下,可能容易受到出於政治動機的密集使用經濟制裁的影響。但工業和出口等長期決定因素已不再有利於西方。

自20世紀90年代末以來,特別是進入21世紀之後,世界經濟結構發生非常深刻的變化,尤其是在國際貨物貿易方面。亞洲,特別是中國的崛起,已經不再是一種趨勢,而是一個得到鞏固的事實。

儘管從更廣範圍講,本世紀亞洲的發展非同尋常,但我們必須關注其首要力量:中國。迄今爲止,這個亞洲國家是世界第一齣口大國。在與世界其他國家的經濟關係方面,它遠遠領先於整個歐盟。

在服務貿易方面,西方特別是歐盟保持明顯優勢,但其總量與商品貿易額相比仍然不算大。

數據顯示,儘管中國國內存在地區間差異,但這個亞洲國家現在可以被認爲是世界上工業化程度最高的國家之一,甚至在高附加值製造領域擁有技術領先地位,與美國形成競爭。

數據揭示了驚人的事實。十多年來,中國一直是領先的工業強國,而且其領先優勢正在迅速擴大。中國不再只專注於中低附加值的製造業,而是在半導體、電池、電信、電動汽車等高附加值領域佔據重要地位,甚至是主導地位。工業生產能力對軍事能力,進而對戰略自主權和事實上的主權具有重要影響,這一點數百年來衆所周知。歐盟的工業停滯現象值得注意且令人擔憂,應引起人們對影響工業的產業、環境、財政和金融政策的反思。值得注意的是,美國正在恢復工業投資,而且能源行業表現出色。

亞洲崛起和中國經濟非凡崛起的一個結果是,美國和中國作爲經濟大國之間的競爭已成爲國際經濟討論的主要議題。人們意識到,中國是西方強大的對手,有可能超越美國。

以市場價格(以美元計)計算的國內生產總值(GDP)數據反映出,如果現有趨勢保持下去,這個亞洲國家可能在未來十年超過美國。但國內生產總值數據也有缺點,這與西方經濟的高度金融化有關。從傳統角度來看,國內生產總值可能是一層面紗,掩蓋了工業和出口等潛在的長期因素,而這些因素反映了對西方國家地位更爲不利的現實。而從後凱恩斯主義的角度來看,經濟的高度金融化是一個關鍵弱點,可能會進入不穩定的週期或內爆,因此金融業的這種高比重是一種短暫優勢,更是一種突出的長期弱點。如果按照以購買力平價計算的國內生產總值(補償了匯率變化和相對價格差異),中國自2017年以來已經是世界第一大經濟體。這一趕超在過去十年中引發了許多分析。

隨着唐納德·特朗普於2016年11月當選美國總統並於2017年上臺,過去幾十年的國際自由化進程發生明顯逆轉,儘管僅限於戰略領域。中美之間的貿易緊張局勢以及關稅等貿易保護措施導致雙邊貿易關係停滯,但並未中斷,甚至沒有持續減少。中國的出口實力基本保持不變。

自2022年以來,俄羅斯對烏克蘭的軍事行動促使西方在與俄羅斯的關係中採取嚴厲的商業和金融制裁措施。雖然制裁對俄羅斯與西方的雙邊貿易產生巨大影響,但主要的影響是俄羅斯和其他與西方立場不一致的國家的貿易發生了替代效應。俄羅斯是世界主要石油生產國和出口國,也是主要的原料生產國,不容易被孤立。

在這樣的背景下,與某一集團達成自由貿易協定的風險與日俱增,這可能會迫使另一個覬覦其商業勢力範圍的大國或集團採取報復行動,就像過去幾個世紀發生的情況一樣,甚至演變成更廣泛的衝突。

這種情況表明了雙邊主義的風險和多邊主義自由化的優越性。在地緣政治緊張的背景下,多邊主義自由化在短期內是不可能實現的,但不應放棄。它還表明,爭奪影響力的緊張“權力遊戲”與開放的多邊體系根本不相容。這種緊張局勢也會向西方集團,尤其是歐盟表明,在俄羅斯和中國等大國的周邊等特別敏感地區深化經濟協議時應保持克制,並優先避免貿易方面不必要的戰略摩擦。

早在20世紀80年代,經濟學家查爾斯·金德爾伯格就曾警告說,美國很難在全球發揮強有力的領導作用。甚至經濟學家弗雷德·伯格斯滕在20世紀90年代也指出,“系統性領導力的真空總是會導致全球經濟陷入重大混亂”。實際上,在21世紀的七國集團和二十國集團中,美國與歐洲主要國家及日本合作,繼續在西方集團內的金融領域發揮領導作用,但在貿易領域則較少發揮領導作用。美國在貿易領域已轉向某種保護模式。(編譯/田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