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天“假唱”風波:你等的那個判斷,可能最終也不會有

以下文章來源於界面文化 ,作者界面文化組, 採寫 | 尹清露,編輯 | 黃月

五月天演唱會的“假唱風波”還在繼續發酵。B站up主@麥田農夫日前發佈視頻,對五月天上海演唱會的12首歌進行了鑑定,發現其中幾乎一半的曲目涉及假唱。此後,相關話題幾次衝上微博熱搜第一,引發了網友的多輪討論。

/來源:B站up主麥田農夫/

目前看來,這一事件仍難有定論。不僅有音樂博主提出反對意見,質疑麥田農夫的音源對人聲提取有限、鑑定不準,有關部門與官方對此事的迴應也語焉不詳:12月3日北京市文化市場綜合執法總隊迴應稱,會將情況記錄下來,根據情況進行判定;五月天經紀公司隨後迴應“沒有假唱”;12月6日晚,五月天主唱阿信發佈長微博,有人提出質疑——爲何說了半天卻不直接說自己沒有假唱?阿信文中提到的“10拍E6”也引發了新一輪嘲諷,多位樂評人指出,“E6”是極高的高音,阿信不太可能唱得上去。

根據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專業人士的看法,假唱是國內外樂壇一直存在的問題,然而,“重要的是,觀衆的耳朵是不是容易被騙,爲什麼幾萬名觀衆裡只有幾個人會發現,也許大部分的歌迷根本也不在乎偶像是不是假唱,這對他們不重要。”

/五月天演唱會現場(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是否假唱”似乎已經變成不可解的羅生門,而在事件之外,我們也不由產生疑惑:爲什麼看似簡單的判定卻如此複雜?更重要的是,在五月天假唱風波背後,又有哪些問題被忽視了?

界面文化(ID:booksandfun)專訪了兩位業內人士,討論了一系列技術層面的細節與國內演出現場現狀。他們分別是:音樂人、聲學空間設計師李星宇,常年以“鯨魚馬戲團”的名義獨立發行音樂專輯;樂評人、音樂廠牌主理人與音樂企劃三石一聲。

/Joanna/

假唱判定爲何困難?技術不只有墊音

關於判斷假唱的標準,李星宇認爲此次的五月天事件存在一個模糊地帶:“他應該是半開麥,不是完全假唱,所以才死不承認。”李星宇談到,不僅是五月天這種量級的明星,包括獨立歌手在內的音樂人也會這樣操作,而“國內的演唱者估計只有10%完全沒有問題”。由於經常遇到類似情況,這在業界不算嚴格意義上的假唱,幫歌手製作或演奏時,從業者有時會私下吐槽某歌手基本功不紮實,但不會上升到道德層面進行批評。

“尤其是在器樂豐滿的演唱會上,如果歌手嗓門本身不大,人聲就很難出來,所以會在現場演唱之外疊加一個音軌,類似於一個大的和聲。演奏trap(編者按:一種嘻哈音樂風格)這類有一定衝擊力的音樂時,也會加入伴唱或使用autotune(編者按:一種音高修正軟件)做音效,不然人聲聽上去很乾,這都是可以接受的正常操作。”李星宇還談到了另一點客觀原因,亞洲人的嗓音條件跟某些音樂類型並不匹配,但觀衆又需要明星駕馭各種曲風,所以在遇到快歌或者需要嗓音洪亮的歌曲時,音色需要疊加才能出效果。

五月天假唱風波也牽扯出了“墊音”這一專業術語。三石一聲指出,墊音也就是“原聲伴奏音軌之上再加入一部分純主人聲,非和聲”。他最早是從海外瞭解到這個概念的,除了我們平時聽的唱片,韓國還有一種其他形態的音樂載體,“它有一個芯片,把芯片貼到手機上,你就可以自行調節伴奏中原唱人聲的比例,錄製卡拉OK。”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三石一聲認爲,純靠伴奏、不開麥肯定是假唱,但是許多演出會在原版伴奏中把原聲主人vocal音軌中取一個20%-60%不等的區間,而這是演出中很正常的做法。並且,開50%墊音也不代表歌手只出50%的力,而是一樣要盡全力,甚至還要花心思琢磨如何與墊音不衝突。他也進一步強調,這種方法大多用在快歌裡,慢歌很少這樣做。“快歌的很多音色來自於虛擬合成器,不是由真實樂器產生的,所以它在好聽的同時也會和人聲打架。只依靠人聲的話,哪怕唱功再好也會顯得單薄。我們在錄音室做歌時會加很重的混響,使聽感能夠相互融合,不然表演效果會打折扣。”

他個人不能接受慢歌還要開墊音的行爲:“大家都做了這麼多年音樂了,已經很清楚該用怎樣的樂器把人的聲線凸顯出來。”他在今年觀看演唱會時發現,仍有一些歌手唱跳快歌時會偶爾開墊音。

李星宇認爲,判斷真唱的標準不僅在於技術,關鍵在於出發點是提高歌曲表現力還是單純偷懶。回到五月天事件,“我們需要把每一首歌的細節全部列出來,再去看墊音的部分是出於怎樣的心態。當然,五月天的歌曲還不至於這麼複雜,所以偷懶的成分肯定是存在的。”

不僅如此,技術的迭代也讓假唱的判定變得更加困難。李星宇談到,行業內還有一種做法,是把第一場演唱會的錄音放到下一場,這樣歌手就不用賣力演唱,聽上去也有強烈的現場感而不像錄音版那樣生硬。甚至,我們即將迎來這種技術:所有的音準都已提前規劃好,修音軟件實時調整歌手的演唱過程,根本不會出錯。其結果也是雙刃劍,現場的效果更好了,但也降低了對演唱者的要求。

/五月天演唱會現場(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李星宇提醒我們,有正因爲技術在不斷髮展迭代,纔會出現越來越多“判定假唱”的新聞。以往,單獨提取音頻中的人聲有一定技術壁壘,但現在大家可以很輕鬆地買到相關軟件進行研究。科技媒體《剁椒Spicy》觀察到,如今興起了一類“技術流樂評人”,雖然假唱判定一直是B站音樂區的熱門主題,但是直到今年1月,有了專業設備輔助的up主纔開始憑藉可視化圖譜“打假”,此次認定五月天假唱的麥田農夫就是這類樂評人中的一位。但這類樂評也有侷限,內容往往集中在誰假唱了、誰家粉絲又破防了,重複性很強,內容深度不足。

三石一聲也在採訪中指出,過度關注技術是很可怕的,“音樂是一個整體審美的事,並不是說唱到E6高音就是最厲害的。”李星宇則認爲五月天畢竟是樂隊,不是嚴格意義上的歌手,拿流行歌手的評判標準也有點苛刻,“很多歌迷注重的是演出氛圍,也有人是去看石頭的吉他solo或者瑪莎的貝斯表演的,但觀衆的普遍思維是樂隊一定要有主唱,不然就不知道樂隊在幹嘛。他們肯定有錯,但不至於到如此嚴重的地步。”

總而言之,對於大衆來說,更多人想聽到的是一個確切的答案,然而按照兩位業內人士的觀點,這樣的答案事實上並不存在。三石一聲最後提到,“如果你說半開墊音的做法很正常、不算假唱,大家就覺得你是在幫行業說話了。”

/Yans Media/

假唱背後市場如何?

高票價,少新作,版權規範不足

雖然墊音屬於正常操作,但是“五月天假唱”引發如此程度的關注,其原因仍然值得玩味。在三石一聲看來,此次事件相當於一次對“極端”粉絲行爲的集體反攻,“五月天有一小部分粉絲容不得你提一點善意的建議”,由於部分輿論早就心生不滿,纔會一次性爆發出來並嫁接到了藝人身上。

李星宇則認爲,這次事件與五月天的大牌效應有關,再加上“最近演唱會又多,很多觀衆又買不到票”,這才激起了民憤。據公開消息,截至12月3日,五月天2023年已舉辦了59場演唱會,內地的巡迴演唱會也十分密集。那麼接下來的問題便是,如今國內的演出市場處於怎樣的狀態?它是健康且良性的嗎?

談到今年的爆發式演出市場,三石一聲的態度比較樂觀:“大家憋了三年了,很有熱情去到現場。”他觀察到,今年的演出現場社交屬性變得比以往更強,許多人會提前組羣去看演唱會,“你我喜歡同樣的歌手,就留下聯繫方式做朋友。”另一方面,今年人們對音樂綜藝的討論變少了,以往週末看節目的時間現在都用來外出了,節目中就沒有受關注的作品出現,這也導致許多人前往的是已經成名的頭部藝人演唱會。

假唱風波牽扯出的另一個問題是演唱會的高票價。觀察社交媒體上的發言不難發現,許多網友的不滿在於“花了錢卻被詐騙”。三石一聲指出,今年的國內演唱會普遍存在不合理的漲價現象,在中國內地和中國港臺地區、日韓、歐美舉辦同一場演唱會,中國內地的票價一定是最高的。“今年最貴的應該是陳奕迅和張學友,最高價2580元,但是陳奕迅在澳門的演唱會票價最高只有1700澳門幣(摺合人民幣1500元左右),並且比在內地看得更清楚。”他還提到,今年李宗盛在北京和上海的演唱會票價也高達2500元,他在日本的演唱會摺合人民幣只要1000多元,這已經是同等場地級別的日本歌手不會開出的高價位。

之所以會出現這樣的現象,主要原因是爲補前幾年的虧空。疫情三年,演出主辦方和經紀公司沒有演出卻仍要照常運轉,導致今年各個環節都在層層加價,“舞臺搭建、舞臺燈光這些技術部門也會漲價,最終就由觀衆買單了。”

/陳奕迅2023年澳門演唱會海報/

當觀衆集體涌去頭部藝人的演唱會,還有多少空間留給獨立音樂人呢?三石一聲認爲這是一個話語權流變的問題,以前的主流媒體更多鄙視先鋒型如周杰倫這樣的歌手,認爲周杰倫比張學友或鄧麗君差得遠,但當前者的受衆成長起來並擁有了話語權,媒體報道也就變多了。“市場還是很大的,非頭部也有流量,媒體討論度不高,但年輕的小朋友很喜歡,也會花錢去看演出,藝人也能把錢賺明白。”

相對而言,李星宇的看法更爲悲觀,他在採訪中指出,“演出看起來很多,但整個市場一直在走低,能賺錢就那麼幾個。”問題的關鍵在於,創作者處於一個不被鼓勵的環境中,藝人都在演唱老歌,沒有新鮮內容輸送。首先,由於音樂產業體量太小,國家不會花力氣扶持;其次,國內音樂行業的知識產權也不到位,“在版權規範比較強的國家,製作的幕後人員也是有版稅分成的,但國內基本上是歌手和唱片公司拿錢,幕後人員的報酬很低,即使歌曲在後期火了,我們也不會分到版稅。”

李星宇還提到,這一點也難以怪到音樂平臺頭上。本站雲音樂幾年前還能夠扶持出好的音樂人,這兩年“突然就消停了”,QQ音樂也越來越難推出新作品,無論推多少資源都無人問津。背後的原因在於,聽衆發現新歌的入口不再是平臺,而是小紅書等社交平臺,聽衆看到不錯的內容纔會轉戰音樂平臺。結果就是,許多公司會花費十幾萬元創作針對抖音受衆的歌曲,以此賺錢;還有一些人選擇轉行搞教學,成爲音樂知識科普博主,尋求網紅變現的途徑。

我們耳畔的音樂正在和這個世界一起發生巨大的改變。無論是假唱亂象與超高票價,還是新作乏力和網紅經濟,音樂既是深嵌於社會之中的一塊小小拼圖,同時也成爲了反映時代變遷的一面鏡子。

本文爲獨家原創內容,採寫:徐魯青,編輯:黃月、林子人,未經界面文化(ID:booksandfun)授權不得轉載。

最新課程

C計劃思辨閱讀課,可以引領孩子從閱讀、思辨中逐漸掌握思考工具,擁有思辨能力,讓他們能更好應對未來的挑戰。

如果想讓孩子——

懂閱讀,愛思考,善溝通,

會選擇,負責任

可點擊下方圖片體驗我們課程

歡迎掃碼諮詢

回覆[獨立思考]還可領取禮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