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假期,被罵的景區「拍照公主」

過去,有些人自有一套權威的論證,關於參數關於設備,漫長的時間裡,似乎只有他們的那些數據支撐是權威的,是可以判斷一個東西值不值錢、有沒有性價比的。

而女性的審美,不值一提。

但如今,專業名詞不再是入場券,各種參數的侃侃而談也不被納入購買門檻。我們爲審美買單,爲滿足感和愉悅感花錢,以相機創造共享與交流的機會。

這份消費的價值,不需要他人認可。

富士相機,電子茅臺

富士相機,已經從一款攝影產品變成穩賺不賠的理財產品了。

不知道啥時候起,社交平臺上搜索入手相機,首推的不再是索尼佳能尼康三大巨頭,而是這外觀復古玲瓏小巧價格卻一點不便宜的富士相機。

好不容易種草了想去買,卻會被告知處處沒貨——

門店被黃牛瘋狂攻佔,瘋狂到只要放貨就有人夜排;線上則動輒售罄,刷到的機率堪比演唱會搶票。

有的供應商還學起了奢侈品界的配貨那一套,標配套餐永遠缺貨,但搭配閃光燈、品牌電池等一起售賣的套餐卻有貨。

買到的人還在好言相勸:它有什麼你就買什麼吧,能搶到就快點下手。

前段時間京東自營旗艦店的富士新款X100 VI上新,官方都玩起了飢餓營銷,中籤才能買。

標價11390,居然吸引了百萬預約。難怪有人說要是中籤了應該直接出門買彩票,這福氣真不是誰都能有的。

其他品牌要擴大聲勢,也會把富士作爲引流單品。奶茶霸王茶姬爲了答謝粉絲破十萬,抽獎抽的就是富士X100 VI。

還有人飛往香港泰國日本,只爲了人肉揹回。

不過,也不怪大家都搶着買,畢竟只要買到,轉手就能淨賺五千,利潤率比茅臺還高。

即便是打飛的去其他地方買,來回機票加一塊兒可能都比溢價便宜。

總之,這個有着復古外表和濃郁濾鏡的獨特相機,正式成爲了穩賺不賠升值無憂的理財產品。

早就買到的人則深感自己賺了大便宜:我都買了兩年了,怎麼賣二手還能賺五百啊。

富士相機爲啥這麼火?其實在社交平臺上就能找到答案。

如今搜索富士,跳出來的大多是女孩們充滿生命力的街拍照片。

富士早年以膠片起家,而如今的富士拍立得、富士相機中的濾鏡都是根據富士膠片模擬而來。這些濾鏡風格復古濃郁,色彩鮮明,氛圍感極強。

所以,在審美回潮的當下,模仿膠片質感的富士相機從出場設置上就贏過了其他產品一大截。

另外,相比較三個相機巨頭複雜的參數研究,富士相機更加新手友好。在自然光下很好出片,幾個濾鏡基本能覆蓋所有場景的拍照需求,還自帶一種電影氛圍感。

如果想要一臺輕便小巧好操作的相機,還能原圖直出省去後續調色修圖的麻煩,富士就是最好選擇。

「富」家千金,怎麼又被罵?

但與富士相機爆火的熱度相反的是,互聯網上充斥着對富士相機購買者的冷嘲熱諷。

首先,購買富士相機的主力軍多是一二線的年輕女孩,原本就是在互聯網上常年被污名化和標籤化的羣體。

她們或被富士相機的高顏值吸引,或愛上富士濾鏡的氛圍感,總之,大批女孩爭相成爲「富」家千金,也涌向了市場,在一定程度上擡高了富士的價格。

於是乎,習以爲常的女性消費污名化又來了。

在各類富士相機推薦的相關帖子下,總能看到某些人高高在上的說教。

“我就想不通爲什麼非要買這個破相機?”

“有多少能用好這個相機拍出來好作品的?”

而談及富士相機火起來的原因,他們又全都怪罪到社交平臺,暗指女性無腦只會跟風。

爲了找到角度攻擊女性,他們甚至不惜學了套完整話術,把女性的選擇貶低到底,還要嘲諷富士有飯圈味。

說來真的很奇怪,女性花自己的錢,買自己的東西,既拉動了市場消費需求,又展示了新時代的審美,爲什麼總有人來指手畫腳?

被指點的當然還不僅於此。

富士相機火起來之前,互聯網上流行的是低像素審美,於是帶動了一大批老款電子產品的消費。

過去被淘汰的ccd由於其陳舊復古的氛圍和眼下的千禧風正好迎合,所以也在二手市場上賣得火熱。

CCD相機的全稱是Charge-coupled Device,能將光學影像轉化爲數字信號,是人類在數碼相機上的首次探索。

其核心元件產自1969年,而隨着CMOS技術的革新發展,CCD逐漸退出了歷史舞臺,在2017年全面停產,性能上也遠不如現在的拍照設備。

但架不住它獨特的畫質和模糊噪點的氛圍,過去的缺點也被賣成了優點,頗得年輕人的歡心,不少明星網紅也上手使用。

以前論斤賣,現在幾百塊一臺還得仔細淘。

而美圖手機、iPhone XR等老款手機也重新流行起來,消費者要麼沉迷於自拍中的奶油肌質感,要麼喜歡朦朧氛圍中的瑕疵美。

總之,女孩們有自己的審美體系,也在這套審美體系裡完成了消費邏輯的閉環,構建起屬於自己的社交圈層。

日本作家三浦展在《孤獨社會》中探討了當下的消費模式:

“從概念上來說,第四消費時代是對物質優先時代的批判,目標是要實現再人格化(迴歸人性)。比起物質上的富足,更加重視人與人的鏈接所帶來的價值。”

換句話說,精神消費和鏈接價值,就是這個時代最重要的消費戰場之一。

在這個隨時隨地都可以拿出手機拍張照的時代,相機的意義是什麼?

是捕捉那些“儀式感瞬間”。

旅行、約會、和朋友們的相聚、或是穿上漂亮衣服去迎接一場春天......這些日常生活裡的儀式感瞬間,值得拿出相機按下快門,記錄下瞬間的影像。

而選擇什麼樣的工具記錄、喜歡什麼樣的審美興趣,是每個人的自由。

過去,一些人自有一套權威的論證,關於參數關於設備,漫長的時間裡,似乎只有他們的那些數據支撐是權威的,是可以判斷一個東西值不值錢、有沒有性價比的。

而女性的審美,不值一提。

但如今,專業名詞不再是入場券,各種參數的侃侃而談也不被納入購買門檻。我們爲審美買單,爲滿足感和愉悅感花錢,以相機創造共享與交流的機會。

這份消費的價值,不需要他人認可。

女性消費,別來插手

不只是攝影產品,事實上,污名化女性消費的論調,早已有之。

買遊戲本的女大學生,是用了四年依然九九新,買來是浪費了電腦性能。

女生去看個演唱會音樂節,立馬有開局一張圖後面全靠編的黃謠跟上,煞有介事地編出蕩婦羞辱。

就連坐商務座、吃草莓、喝奶茶這些小事,也能讓個別“謠男”深感破防,動動手指就在鍵盤上寫出一遍女人的前世今生。

更古早的還有女生買包買口紅之類的刻板印象,無論花的錢是多是少,無論是爲情緒價值買單還是爲了日後的投資升值,反正永遠會被罵拜金,被罵是在爲消費主義買單。

有時候也想問,女人花自己的錢,網上怎麼這麼容易破防?

而回望女性的消費歷史之後,她姐找到了答案:

過去,女性只能在家庭中創造價值,即便是外出工作,也大多要用於公共家庭財產。女性被誇讚的榜樣是賢妻良母,女性被默認奉獻一切而毫無慾望。

但如今,越來越多的女性在爲自己的愛好買單,創造自身價值,用於自身成長。於是,無法壓榨女性勞動、無法擷取女性財產的人,不開心了。

他們迫不及待地爲女性的一切消費打上污名烙印,好讓女性在花錢之前首先想的不是“我想不想”,而是“我配不配”。

女人要買的東西都是智商稅,高淨值的東西女人都不配沾邊,女人一旦有大宗消費就是“乾爹”給的。

從小錢到大錢,從悅己消費到投資消費,女性花出去的每一筆錢都被盤剝指控,貼上污名的標籤。

那麼,消費行爲有高低嗎?從經濟的角度來看,消費是社會再生產過程中的重要環節,也是最終環節。消費不僅能夠完成產品的價值實現,還能夠創造新的動力。

消費行爲本身,就是在促進社會生產力的進步發展。

所以,他們對於女性消費的污名化,與其說是針對消費行爲的嘲諷,倒不如說是針對女性羣體的恐嚇——你們竟敢花掉自己的錢而不是上交給家庭,你們竟敢爲自己的審美價值情緒價值買單,誰允許你們這麼做的?

一次次破防背後,是對女性主體意識覺醒的恐懼。

過去,他們總擅長爲自己的消費包裹宏大意義,卻把女性消費貶低到地心。

同類的女性消費,卻是跟風無腦、是物質拜金、是不懂性價比。

但好在,女性已經不在乎這些聲音了。

創造着資源、創造着市場、創造着需求的女性,正在完成自己的消費閉環,正在建立屬於女性的消費邏輯。

話又說回來,與其在互聯網上指點江山,不如咱們自己去多賺點,我們一起消費拉動內需不是好事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