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六個民族凝聚在一起就是中華民族共同體

本報評論員慄玉晨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就是要引導各族人民樹立休慼與共、榮辱與共、生死與共、命運與共的共同體理念,樹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華文化符號和中華民族形象,增強各族羣衆對中華文化的認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最大增量。用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作爲人心凝聚、團結奮進的強大精神紐帶,推動中華民族成爲認同度更高、凝聚力更強的命運共同體,必將匯聚起各民族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強大合力。

近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青海、寧夏考察調研時強調,民族團結非常重要,我們五十六個民族要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五十六個民族凝聚在一起就是中華民族共同體,中華民族是一個大家庭。我們共同奮鬥,一起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相關報道見03版)

各族人民親如一家,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必定要實現的根本保證。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就要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爲主線,把民族團結進步事業作爲基礎性事業抓緊抓好。只有全面貫徹黨的民族理論和民族政策,堅持共同團結奮鬥、共同繁榮發展,促進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擁抱在一起,推動中華民族走向包容性更強、凝聚力更大的命運共同體,才能確保中國發展的巨輪勝利前進。

一部中國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匯聚成多元一體中華民族的歷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締造、發展、鞏固統一的偉大祖國的歷史。自古以來,中原和邊疆人民就是你來我往、頻繁互動。特別是自秦代以來,既有漢民屯邊,又有邊民內遷,歷經幾次民族大融合,各民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共同開拓着腳下的土地。今天,960多萬平方公里的國土富饒遼闊,這是各族先民留給我們的神聖故土,也是中華民族賴以生存發展的美麗家園。秦漢雄風、大唐氣象、康乾盛世,都是各民族共同鑄就的歷史。

從詩經、楚辭、漢賦、唐詩,到格薩爾王、瑪納斯、江格爾等震撼人心的偉大史詩;從萬里長城、都江堰、大運河,到布達拉宮、坎兒井等偉大工程。中華文化之所以如此精彩紛呈、博大精深,就在於它兼收幷蓄的包容特性。各民族文化的互鑑融通。各族文化交相輝映,中華文化歷久彌新,這是今天我們強大文化自信的根源。在歷史長河中,農耕文明的勤勞質樸、崇禮親仁,草原文明的熱烈奔放、勇猛剛健,海洋文明的海納百川、敢拼會贏,源源不斷注入中華民族的特質和稟賦,共同熔鑄了以愛國主義爲核心的偉大民族精神,並已深深融進各族人民的血液和靈魂,成爲推動中國發展進步的強大精神動力。

交往交流交融,是增進民族團結、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推進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的必由之路。中華民族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鑄就,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也必將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實現。因此,推進各民族人口流動融居,構建互嵌式社會結構和社區環境,創造各族羣衆共居共學、共建共享、共事共樂的社會條件,不斷拓寬各民族全方位嵌入的實踐路徑,也就成爲習近平總書記在此次考察調研重點強調的重要問題。

中國式現代化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一個民族也不能少。從全國來看,民族地區在資源稟賦、發展條件、比較優勢等方面存在差異,民族地區只有緊握髮展這把解決一切問題的總鑰匙,才能把資源優勢轉化爲探索高質量發展的勝勢。因此,把改善民生、凝聚人心作爲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推動民族地區融入新發展格局、實現高質量發展,不斷提高公共服務保障能力和水平,促進發展成果公平惠及各族羣衆,堅持和完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健全民族政策和法律法規體系,推動民族事務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也就成爲習近平總書記念茲在茲的最大牽掛。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就是要引導各族人民樹立休慼與共、榮辱與共、生死與共、命運與共的共同體理念,樹立正確的祖國觀、民族觀、文化觀、歷史觀。因此,推動各民族文化的傳承保護和創新交融,樹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華文化符號和中華民族形象,增強各族羣衆對中華文化的認同,才能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最大增量。

用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作爲人心凝聚、團結奮進的強大精神紐帶,推動中華民族成爲認同度更高、凝聚力更強的命運共同體,必將匯聚起各民族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強大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