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世春:今年是從業以來最難一年,有投資人失業後去做滑雪教練

當前中國的創業投資市場面臨怎樣的困境,當前融資有多難,大模型創業還有機會嗎?2023長江獨角獸峰會期間,梅花創投創始合夥人吳世春在同百度財經等交流時透露,今年主流投資人出手更加保守謹慎,紅杉、高瓴等頭部VC機構的投資金額比去年同期下降了近80%;募資難、投資難、退出難,難於上青天,整個市場跌至冰點,可以說是從業以來最難的一年。吳世春舉了一個真實的例子,今年在可可托爾滑雪的時候,在雪道上碰上一個同行,“他以前是一個美元基金的董事總經理,現在轉做滑雪教練了。”

天使投資人的身份之外,吳世春最近多了一個“脫口秀演員”的新標籤,今年5月,吳世春的一個脫口秀視頻在創投圈刷屏,"爲了搶項目學會了喝酒,爲了去政府募資學會了摜蛋……以前出差去北上廣深,現在去縣城,這是下沉了”吳世春自嘲背後,既是投資人的真實,也是當下創投圈的無奈。

以下是對話實錄:

頭部機構投資金額下降80%,有美元基金高管轉行做滑雪教練

外界一直說這兩年投資圈很難,有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國內投資金額下降42%,投資數量下降了37.5%,但有人覺得比預想的好,行業到底怎樣?

吳世春:爲什麼會說比預感的好呢?因爲預感一般就是人的體感。就像我們現在說的經濟溫差,普通人可能覺得經濟不好,但如果從統計數據來看的話,還有5.5%的增長,因爲現在國資在發揮更大的投資作用。另外,現在外貿出口的“新三樣”新能源汽車、光伏產品和鋰電池還是在高歌猛進,但這些可能跟我們所處的行業沒有那麼強的關聯性。所以說,比預感好也正常。

從圈子裡一些交流看,那些知名投資人,可能投的更少。我有一個數據,紅杉、高瓴、IDG等投資的金額、數量,大概是去年同期的五分之一,下降較爲明顯,但因爲還有大量國資背景直投,普通人可能沒感知到,只是體現在數據裡。所以,現在的市場環境下,特別是主流的投資人,他們出手更加謹慎,更加保守,結果就是創業者會覺得融資難,市場接近冰點,可以說這是我從業這麼多年來最難的一年。現在社會LP數量較少,政府背景資金佔了整個人民幣市場的70%,美元融資比去年同期降了90%,而且我覺得幾年內都看不到好轉。

作爲創投機構,今年募資情況怎麼樣,是不是非常困難,梅花創投主要投哪些賽道?

吳世春:今年募資的話,確實比以往都要難,但現在更加分化,頭部的還能募到資,腰部以下基本上是沒有什麼機會了。因爲現在政府出資的話,基本上都根據排名來,只會給頭部幾家,比如說選幾家早期的VC給錢。所以,我們作爲早期的投資機構,雖然也感覺到難,但還是斬獲不少。另外,社會LP處境很困難,因爲他們的信心和預期都受到了很大影響。我覺得他們的信心恢復需要一個比較長時間,需要不斷有一些利好出現,纔會讓他們恢復信心。我們投資賽道主要是“新半軍數智航生”:新能源、新材料、半導體、軍工、大數據、智能製造、商業航天、生物科技,基本可以說涵蓋了現在主流的熱點賽道,我們每個領域裡都投到了一些就是頭部項目,而且以點到線到面,我們都形成了一個產業鏈。

聽說VC不斷在裁員,今年投資人失業的情況多嗎?

吳世春:我講一個真實的故事,今年在可可托海滑雪的時候,在雪道上面碰到一個同行,他以前是一個美元基金的董事總經理,現在轉做滑雪教練了。然後還有一個飯桌上聽到的故事,一個創業者,他本來跟某機構的投資總監保持聯繫,有段時間那個投資總監一直沒有給他回消息,過段時間訂了一份外賣,一打開門,送外賣的竟然是他打交道的投資總監。現在行業,可能就是這麼一個情況。不過,我覺得這也很正常,就是行業總有起起伏伏,只有修煉成行業頭部,你纔有生存的機會。

你對美元基金有什麼判斷,美元基金的投資人在當前情況下還能投什麼?

吳世春:回答這個問題可能會遭到一些同行說,你是站着說話不腰疼。但確實在當前國際形勢下,無論是從投資還是退出層面,美元的投資空間算不上開闊。

所以,我感覺可投的不多,出海方向可能是一個選擇,但很多人去新加坡轉一圈,回來發現在那邊除了在遊艇上喝喝紅酒也沒啥事幹,也有人看了一圈Web3,騙子居多,真的挺難。

如果美元基金的投資人轉崗成爲人民幣基金的投資人,他們能力結構有什麼不同,能順利轉崗嗎?

吳世春:我覺得還是那句話,要被社會毒打纔會考慮轉崗,正常情況下是不願意轉的,現在做人民幣投資人,要去跟地方政府溝通落地,還要去一些縣城或者一些很偏僻的地方去挖掘水下的項目。反正就是要更接地氣,更符合中國的國情,而不是出沒於北上廣深的高檔酒會或者在酒店看看路演,這個還是差別是很大的,主要是心理上能否接受這種落差。

美元基金,短期內有沒有回暖的可能?整個創投市場,什麼時候能夠回暖?

吳世春:美元基金短期內肯定是沒有回暖的機會,其實,回暖的核心在於退出市場變好,目前中國很多好資產都面臨“資金堰塞湖”,比如說字節跳動,至少就2000億美元資金,封在一級市場退不出來。如果能退出的話,這裡面至少有一半的錢還可以繼續投到早期項目裡。另外,原來的教培領域,也有差不多一兩千億美金投在裡面,沒有退出渠道,只有足夠順暢的退出機制,錢才能流轉起來,纔會帶來信心和更好的預期。現在美股這條路斷了,然後港股又沒有流動性,就看今年下半年螞蟻這類公司在港股能不能順利上市,這個很重要、很關鍵。

二、中國非常需要在每一個卡脖子領域,都做出國產替代

這兩年科技投資賽道有什麼變化,資本集中在一些熱點項目,會不會出現估值偏高的泡沫?

吳世春:其實熱點的話,總是會把很多的注意力和關注力集中在一個方向,但實際上社會發展應該是均衡的。當大家都在看ChatGPT帶來的生成式AI爆發的時候,我認爲一些新領域賽道,其實同樣值得關注,所以我們投資從不盲從熱點,就像共享單車、穿戴設備很熱的時候我們沒投,反而去投了一些看起來很傳統的冷賽道,像星河動力這樣的公司,反而他們更能經得起時間考驗。

你在選擇項目的過程中,會考察社會情緒或者說年輕人的一些喜好變化嗎?你說的投人心,能不能展開講講?

吳世春:社會情緒,本身就會帶來消費習慣的一些變化,比如原來國貨沒有那麼受歡迎,現在老百姓更能接受中國的國貨品牌。過去幾年,這個社會情緒越來越明顯,特別是95後、00後,他們是很自信的一代。我們看消費品投資,會很關注他們對年輕人的吸引程度,像我們投的叄省貨倉,它就符合現在年輕人線下逛商店,又追求性價比的一種心態。

過去30年裡,日本誕生了優衣庫、無印良品等知名零售企業,我覺得中國也會誕生很多這樣的公司。中國非常需要在每一個卡脖子領域,都做出國產替代,找到中國的替代品很重要。

投早投小是個避風港,在實踐中有哪些標準?完全沒有盈利甚至營收的公司,會投嗎?

吳世春:我們投早投小的話,是希望投到整合式的創新,叫做團隊期權。我提了一個概念叫MSOTC(M:管理夢想,造夢者;S:超級銷售,把產品賣出去;O:行業老炮,深知行業痛點;T:技術領軍,技術牛人合權威;C:內容頭部,內容就是生產力)。我很強調三種角色的價值,一是CEO角色,第二是technology,就是技術能力,還有行業老炮也很重要,他知道這個行業的痛點、機會、坑在哪裡,這就會避免很多坑,及時抓住一些機會。

第二是超級銷售,就是能夠在產品可能不完善、不成熟的時候就把東西賣出去,這個能力很重要。很多創業者,老想把一個產品做得很好,盡善盡美纔去賣。其實很多產品要在不完善的時候,就要有一些天使客戶能夠支持你。

最後一個就是content,就是內容頭部能力。現在你賣一個產品,不管To B 還是To C,要把內容做好非常重要。不僅得寫文案、寫故事,還得拍視頻、上直播。像我們投的徠芬, CEO就是一個社恐,但他也能夠上直播。他一個社恐能上直播,我社恐也能講脫口秀。

早期,不可能有盈利要求,可能連收入都還沒有,但創業者需要有行業老炮的能力,能夠有超級銷售的能力,能夠把內容做好的能力。我們投珞石機器人的時候,他們整個公司就三個人,連辦公室都沒租,但現在也是機器人裡面第一名。我們投星河動力的時候,他們零部件都還沒研發出來,更不要說收入了,但它現在可能是最快能上市的中國火箭公司。

三、大模型是巨頭的盛宴,未來不是“百模大戰”而是“萬模齊發”

最近大模型很火,你會用什麼標準去考察這些做大模型的公司,哪類公司更有勝出機會?

吳世春:投資的本質,就是勝率與賠率,現在這麼多錢、這麼多優秀的團隊衝進去做大模型,最後誰會勝出,勝出以後,其他沒勝出的人,他們有沒有被賣的價值?有沒有能力投到第一名,投到第一名你能不能賺到錢?大模型在中國的第一名會是誰?我覺得,這是一張明牌,很可能就是已有的那幾個巨頭,因爲他們有應用場景,有錢,有研發,又有決心。而且這種明牌,就是隻要知道怎麼幹的話,對大公司來說根本不用猶豫,能夠拉昇股價,又能夠帶動其他產品。

所以,我會分成三種類型,一種是巨頭,他們會成爲基礎設施,會成爲大模型平臺類的勝出者。一種是目前已有的一些公司當中,快速擁抱生成式AI,它有一定場景、數據、客戶,有一定收入,所以他們會成爲其中一些勝出者。然後,還有一種是那種AI領域的原住民,他們就是光腳的創業者,這個人羣可能會有很多,但跑出來的不會那麼多。在這些人裡,我們就要選擇那些“打不死的小強”,能夠折騰,有很強的商業思化,能夠邊打邊賺錢的團隊。

有投資人說現在投資大模型的窗口期已經過去了,你怎麼看,有什麼選擇標準嗎?

吳世春:我前面說過,大模型市場已經是明牌,留給創業者的機會很少,新入局者需要找到一些別人看不懂、看不起的機會,然後花幾年時間打磨。

我個人認爲,創業者可以等待巨頭們去建好高速公路,然後周邊的加油站、便利店等一些服務設施,也許是個機會。建高速公路必然要花大價錢,這條路不是小公司或者風險投資能幹的事情。所以其實一開始,也產生了一點波瀾,比如王慧文、王小川他們,但實際上很快就會發現,這裡面的機會屬於巨頭。

至於垂直的應用型模型,就屬於那些已有場景、已有客戶、已有產品的公司,他們可以更好地擁抱生成式AI,我覺得未來會誕生很多中模型、小模型,不是百模大戰,而是萬模齊發。

四、市場經濟的法則是“適者生存”

企業家或者創業者目前最擔心的是什麼?爲什麼他們現在的信心這麼不足,主要原因?政府怎麼做,會讓企業家會放心?

吳世春:你這個命題很大。第一,我覺得身處不同行業水溫完全不一樣,像王傳福、李想,他們現在完全沒問題,政府在支持他們,支持新能源汽車產業。假設你是一個教培行業的企業老闆,你說你現在心態是怎麼樣子,假設你是一個房地產企業家,你現在心態怎麼樣子?所以不同的行業與人,很難給一個標準建議。

另外,巨頭、中型企業、微型企業,體感也不一樣,現在中國非常多元化,如果用市場經濟的八個字來總結,就是 “想生就生,該死就死”。爲什麼呢?就是如果一個人想創業,提供一個很好的市場環境、法制環境,讓創業者打拼成長。這個行業已經進入了一個衰退期,已經沒有競爭力了,就不要社會保護它,不要干預它,該死就死。所以,其實,我覺得市場經濟不是需要做什麼,反而不做什麼很重要。

當下,青年人就業備受關注,大學生還有創業的窗口期嗎?

吳世春:其實看“泛創業”機會,一直都還在。比如說你做個網紅,開個淘寶店、燒烤店,這種機會一直都在。但如果是那種嚴格定義上的創業,要有風險投資,要去融資的話,變得越來越難了,因爲現在第一要求項目有科技含量,第二需要很深的行業背景,光這兩點話,就把很多大學生攔在創業的門外了。

你說家裡支持十幾萬去開一個奶茶店,這叫不叫創業?我覺得也是一種創業,但與那種光鮮靚麗的創業、幾年就走上人生巔峰的這條路相比,可能有差距。我也鼓勵很多大學生從小做起,從賺第一分錢開始,不要看不起任何東西,像喜茶的老闆,就是從一家很小的餐飲店開始打磨;我們投的理想汽車,李想開始也就是一個互聯網的小站長。我非常鼓勵大家學習互聯網時代的站長,一開始就做一個很小的項目,然後慢慢積累自己的人脈,不斷強化自己的認知,鍛鍊自己的賺錢能力、商業化思維,這些東西會爲創業打下一個很好的基礎。

過去很多人吃到了互聯網的紅利,賺得盤滿鉢滿,現在互聯網創業還有機會嗎?

吳世春:互聯網行業是一個非常容易贏家通吃的賽道,非常依賴於流量,然後現在流量基本枯竭了,這個行業的機會越來越少、越來越稀缺了。所以,如果讓我做一些建議的話,不要再去這個賽道折騰、尋找機會和等待了,基本上資本也很難在這些領域繼續砸下重金了。

文章來源:百度APP財經

本文源自金融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