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人機乘載創新應用起飛
圖一 : 最終由7家業者軍用商規無人機系統整合主導廠商脫穎而出,提升臺廠製造能量,並爭取國外訂單和國際合作機會。(source:經濟部)
[作者 陳念舜]
近年來受到俄烏戰火燎原,不僅因爲軍規商用無人機投入攻城掠地,引發國際市場需求,金門島上的官兵以石擊對岸無人機的畫面,也讓人記憶猶新;加上中美科技戰仍然持續,改變陸系大廠的壟斷局面,正加速臺灣無人機產業聚落成型,並支援多元創新應用商機。
自從2022年政府揭牌「亞洲無人機AI創新應用研發中心(亞創中心)」,宣告打造「無人機國家隊」以來,即首先有國防部提出3,321架軍用商規無人機需求,包含微型、目獲型和監偵型的陸用型、艦載型共5款開發案類型,希望藉此擴展所需研發潛力,軍民聯手提升臺灣國防自主化及不對稱作戰實力。
在首批遴選過後,經濟部已在12月底正式公告「軍用商規無人機系統整合主導廠商」9家名單,包括:雷虎科技、經緯航太、中光電智能機器人、神通資訊科技、佳世達、自強工程顧問、長榮航太、富蘭登科技、智飛科技等9家公司,並陸續於7月底繳交原型機測試,配合國防部標案的採購合約,經軍方驗收通過就編預算採購。
最終由7家業者脫穎而出與經濟部簽約,成爲商用軍規無人機供應商,未來3年內無人機的構型、臺數還將倍增,進而提升臺廠製造能量,爭取國外訂單和國際合作機會。根據研調機構TrendForce估計2022~2025年間,全球軍用無人機市場可望自165億美元成長至343億美元,年複合成長率達27.6%。
雷虎轉型有成 可望順勢脫疆
其實,過去臺灣的無人機也被視爲智慧服務型機器人之一,最具代表性的就是1979年自娛樂事業起家的雷虎科技,生產與銷售車、船、飛機、直升機及其零配件等無線電遙控玩具模型,以自有品牌成功行銷全球,晉身爲全球前5大遙控玩具廠商、第三大自有品牌遙控模型廠,還是全球無線電遙控產業中首家股票上市公司。
可惜後來好景不常,因爲2009年金融海嘯席捲全球,加上遙控玩具逐漸被智慧型手機興起,帶動大量的影音、電競或手遊瓜分娛樂市場,市面出現愈來愈多的旋翼無人機,不得不開始思考轉型的可能性。
進而在2015年投入消費型無人機市場,推出多軸飛行器(GHOST),但已時不我與。由於消費型無人機市場變化太快,又有中國大陸2006年崛起的大疆創新科技公司(DJI)一家獨大,吃下全球逾7成市佔率,臺廠想在消費型領域與之抗衡,幾乎沒有勝算。
所以雷虎在2019年開始轉進在臺灣寥寥可數,或者可說是「沒人敢做」的工業、商用領域,決定改變以前做給玩家的消費型遙控飛機理念,朝向中大型「重要任務型」無人載具發展。挾其40年的遙控載具技術,並搭配各專業領域的軟體應用優勢,投入研發並提升載具價值,成爲站穩利基的關鍵。同時爲客戶量身訂做,提供研究、探勘、救災、防災等專業應用需求,顯示穩定性與安全性,甚至是跨界整合軟體系統的能力缺一不可。
從雷虎本業遙控模型的起落,已快成了「時代的眼淚」,也可視爲臺灣無人機產業的縮影。雖然是擁有深厚技術背景,從研發、製造兢兢業業,一路走到自有品牌的實業家,卻不及在海峽對岸的同業後浪,大疆公司的創始人汪滔,很快就將在遙控直升機上積累的技術運用到多旋翼飛行器上,並迅速打響口碑,一年後市場佔有率達50%,在2009~2014年間,大疆的銷售額以每年2~3倍速度成長,直到如今全球無人機市場的大鱷。
市場脫疆另闢蹊徑 應用服務驅動硬體推新
如今基於國內外無人機應用快速發展且呈現多元化的需求,全球商用市場正朝「應用服務驅動、硬體推新求變」導向的趨勢發展。根據工研院IEK Consulting最新報告統計,2023年全球無人機市場(商業、娛樂)規模整體約爲337億美元,預估2030年將達546億美元,年均複合成長率爲7.1%。
【欲閱讀更豐富的內容,請參閱2023.12月(第98期)氫能源系統智動化Smart Auto雜誌】
2023.12月(第98期)氫能源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