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棲大排 魚只大量暴斃 枯水期釀災 環保局監測

臺中市梧棲大排魚羣死亡,環保局檢測發現魚鰓內有大量泥沙。(臺中市環保局提供/張亦惠臺中傳真)

臺中梧棲大排每年都會出現大量魚屍,地方不堪其擾,臺中市環保局近與逢甲大學合作、分析原因,發現枯水期加上低日照影響魚只生存,因此在大里頭汴坑溪立仁橋與梧棲大排架設攝影機,透過即時影像觀察魚只狀況,若符合條件會立即啓動防範機制。

梧棲大排上個月底又出現死魚羣飄在水上,市議員楊典忠要求市府提出有效解方,不要讓事件一再發生。環保局與逢甲大學環境科技與智慧研究中心合作,分析死魚,發現2020年至2021年爲面臨大旱,死魚事件特別多,其餘歷年案量差異不大,近年受極端氣候影響,枯水期爲10月至次年4月,長達7個月,降雨集中在5至9月,死魚最常發生的月份爲4至5月。

環保局長陳宏益指出,死魚原因包括連續低日照、無雨、感潮帶水質變化、季節轉變溫差過大、大雨後魚只在高灘上擱淺、大雨沖刷大量泥沙導致魚鰓阻塞、工程施工、污染排放等,最常見是連續低日照無雨,加上陰天水體中藻類呼吸作用較光合作用旺盛,吳郭魚連日處於低溶氧環境致缺氧死亡。

陳宏益說,若遇大雨沖刷大量泥沙入水,也導致魚鰓阻塞發生魚羣死亡;每年3至4月氣溫明顯上升之際也有死魚事件,主要因素爲大地變暖,水域底泥厭氧微生物作用旺盛,強化環境的還原態致沼氣釋放,造成魚只死亡。環保局架設攝影機觀察水流變化,若發現異狀,會向水利單位反應。

陳宏益表示,臺中水環境巡守志工持續執行河川巡守作業,今年共通報65件水污染或髒亂點案件,其中河面死魚案共20件,環保局也將針對河川污染源加強源頭稽查與取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