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克蘭戰爭滿週年 專家分析俄陷苦戰對臺啓示

俄烏戰爭滿週年,五角大廈印太事務助理部長瑞特納表示,美方確信北京不會在2030年前對臺灣採取重大侵略行動。(圖片來源:路透社)

受俄烏戰爭影響,過去一年臺灣時常被比作「下一個烏克蘭」,中共對臺的任何動靜亦備受國際關注。但半島電視臺(Al Jazeera)專文指出,俄國總統普丁懷抱帝國野心且行事衝動,有自己的世界觀;相較之下,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務實謹慎,短期內不太可能攻臺。五角大廈印太事務助理部長瑞特納(Ely Ratner)月初曾向美國國會表示,美方確信北京不會在2030年前對臺灣採取重大侵略行動。

半島電視臺報導俄國在烏克蘭戰場苦於取得進展,外界好奇北京瞻望一年後,會認爲應在臺灣做好自衛準備前進攻,抑或瞭解倉促開戰陷入與普丁同樣的處境。由其中國受新冠疫情影響經濟放緩,將難承受同等級的西方制裁。美國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全球衝突與合作研究所所長張太銘(Cheung Tai Ming)告訴半島電視臺,相較於普丁,他認爲習近平「沒性急魯莽到那個程度,也不是甘冒風險的人」,且侵臺行動能成功的機會還不明朗。

烏克蘭戰略學者溥猷立溥猷立(Yurii Poita)指出,俄烏戰爭突顯中國對現代尖端工具的需求,北京應已看到極音速飛彈等武器系統的重要性。至於另一個習近平可能汲取教訓是,勒索「對西方非常有效」。溥猷立解釋,如普丁去年9月公開宣示他準備動用核武不是在「虛張聲勢」時,西方國家就更小心謹慎避免涉入戰爭。

華府智庫「德國馬歇爾基金會」印度太平洋研究主任葛來儀(Bonnie Glaser)說,以「常理」看來,北京對追隨俄國腳步持謹慎態度;但也同時以「灰色地帶戰術」降低臺灣士氣,包括散佈假訊息、發動網路戰,及透過外交、經濟壓力孤立臺灣政府。法國智庫蒙田研究所亞洲計劃主任杜懋之(Mathieu Duchâtel)認爲,團結與拒降應是臺灣遭受攻擊時最大的優勢。

《華盛頓郵報》獨家報導,甫密訪臺灣晉見總統蔡英文的共和黨籍美國聯邦衆議員蓋拉格(Mike Gallagher)表示,臺灣官員不相信中國即將入侵,但他們知道捍衛島嶼免受強大對手的攻擊將有多艱難。「我們必須竭盡全力、用最多的武器裝備臺灣來避免戰爭。」蓋拉格說,沒有人能知道,習近平是否會在某天早上醒來,決定進攻臺灣。

不過,聯邦參議院外委會本月9日以「評估戰略競爭時代美中政策」爲題召開聽證會時,瑞特納接受議員質詢表示,五角大廈目前評估,共軍犯臺並非「即將發生」或「無可避免」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