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克蘭經驗值得複製?

(圖/路透)

俄烏衝突爆發至今已超過40天,在烏克蘭全國上下奮勇抵抗,加上西方盟國的協助之下,俄羅斯即使擁有遠比烏克蘭更優勢的軍事實力,卻佔不到好處,甚至身陷困境。然而,即使俄羅斯的攻勢受挫,西方國家恐怕也很難幫助烏克蘭在不用做出任何妥協的情況下,全面反敗爲勝。民主國家爲何難以團結?

幫助烏克蘭或許是共識,西方國家的經濟制裁也確實對俄羅斯造成不小的衝擊,可是,不可否認的事實是俄羅斯擁有全球12%的能源產量,導致號召團結的時候,很難說服對俄羅斯能源高度依賴的國家全都無條件跟進。

歐盟大國或許還有一定的財力,能夠花錢找替代能源來減少依賴俄羅斯,但其他依賴俄羅斯能源的小國,恐怕必須有不同的作法。例如全國90%能源依賴俄羅斯的匈牙利,在日前的大選當中,主張與俄羅斯交好的現任總理奧班連任成功。他所打出的訴求就是和平和穩定,認爲一味支持烏克蘭,只會傷害匈牙利的國家利益。因此匈牙利不但不加入對俄羅斯的制裁,反而加碼低價採購能源。

不只是部分歐洲國家不配合,南亞大國的印度、中國、以色列、南非,還有美國後院的巴西,都繼續跟俄羅斯保持密切往來。因爲許多國家都以自己的利益來計算,導致經濟制裁的效果大幅減弱。可是,如果以爲制裁出現漏洞,只是因爲能源問題,恐怕是小看了烏俄衝突帶給世界的困局。

比能源更嚴重的問題,是糧食。糧食危機比能源危機更嚴重,因爲能源危機在衝突結束後可以立刻增加產量,但糧食的短缺卻需要時間讓作物成長。對政局相對不穩定的開發中國家來說,民主政府很可能會因爲糧食短缺造成政府支持度鬆動,甚至政權被推翻。俄羅斯對外糧食出口佔了全球18%,如果再加上烏克蘭,兩國在全球穀物的供應鏈中佔有超過1/4,其中絕大多數購買國是非洲和中東的開發中國家。這些國家長期對西方民主國家不滿,這次的烏俄衝突更加深了他們對西方國家的失望。烏俄衝突時間的延長,讓更多挑戰浮上臺面,也讓西方世界更難只靠民主價值來團結各國。

從臺灣看烏俄衝突,不難想像西方民主國家的觀點會成爲臺灣主流意見,期待着烏克蘭打敗俄羅斯,甚至認定俄羅斯註定失敗,而烏克蘭一定能得到最後的勝利。不過,即使是如此正面的解讀,也不能忽視所謂勝利的殘酷代價,是生命財產的損失,以及數百萬的烏克蘭人民流離失所。

臺灣可以強化國防,強化信心,不過更重要的,恐怕是必須先化解歧見,凝聚共識。民主時代,要戰要和其實都是人民的選擇,只是各種選擇的結果和成本,政治人物有責任讓大家清楚的瞭解。烏克蘭在苦戰之後確實有機會得到最終的勝利,只是,這樣的勝利,有任何國家真的想要複製嗎?

(作者爲美國德州Sam Houston州立大學政治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