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價上揚 12月消費信心恐下滑

該中心上月調查的11月消費者信心指數(CCI),總指數爲73.33點,連續四個月下降。回顧今年的前11月,以4月的77.28爲最高;5月爆發本土疫情,緊急升級防疫三級警戒,6月CCI總指數70.48,爲年內最低的一個月,7月在本土確診數減少,以及臺股大盤衝刺的掩護下,CCI演出反彈秀回到76.92,之後就逐月下降。

是什麼因素讓國人在走過疫情、重拾消費信心的過程,再度出現信心逐月渙散?消費者信心指數(CCI)調查的六項分項指標,近月來的彼消我長,可以看出端睨。CCI六項分項指標,包括物價水準、家庭經濟狀況、國內經濟景氣,就業機會、投資股市時機、購買耐久財,調查方法是以電話訪問的方式進行,採電腦隨機抽樣,共訪問臺灣地區20歲以上的民衆2,866位。

吳大任分析,5月本土疫情爆發的地點集中在雙北市,連桃竹苗地區都是零星個案,雙北市以服務業/商業爲主,製造業分散到新竹、中南部,因此製造業在疫情中持續正常運作,出口表現也都靠製造業支持,因此可以看到民衆對於「未來半年國內經濟景氣狀況」一直信心滿滿,今年前11個月最高值是5月的89.25,最低反而是1月的84.3,國人在該項的信心隨着出口表現而堅挺。

民衆對於物價水準、和購買耐久財這兩項的信心變動,吳大任認爲,今年留下了最特殊的情境:物價水準信心降到史上最低、購買耐久財及購屋時機信心上升到史上最高,兩者明顯互相牽制!自從疫情警戒降級,也就是7月起民衆出門看屋意願增加,近期適逢年底旺季,買氣更加提前出籠;然而,真正刺激房市交易成功,「物價上揚」因素最需關注,民衆對於房價有續漲的預期,就會出手買下,帶動換屋客、與置產客都積極進場。

吳大任進一步表示,物價一旦上漲明顯,會影響家庭支出大幅增加,使得民衆對家庭經濟情況信心下滑,11月物價信心來到今年的最低35.45,家庭經濟情況信心也同步到今年最低的81.95,反映出六個分項指標環環相扣,即使CCI總數在12月有所上揚,結構性的落差已然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