鄔賀銓院士:網絡安全不分國界,網絡安全是人才的競爭

出品|本站科技《新基建訪談》

採訪|丁廣勝

整理|園園

如今,互聯網在廣泛滲透到經濟社會方方面面的同時,網絡安全問題日益突出,勒索病毒攻擊、新型網絡詐騙、信息泄露等違法犯罪活動時有發生。

針對網絡安全現狀和網絡安全的趨勢發展等話題,著名通信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光纖傳送網與寬帶信息網專家、重慶郵電大學名譽校長鄔賀銓院士在ISC互聯網安全大會與《新基建訪談》進行的深入交流。

鄔賀銓院士曾任中國工程院副院長、電信科學技術研究院副院長兼總工程師、大唐電信集團副總裁、中國互聯網協會理事長等職,長期從事光通信系統和數字通信網的研究與管理工作。

在鄔賀銓院士看來,互聯網治理的重點是規範數據的使用和安全保護,即互聯網企業在發展中一定要加強國家安全數據安全、網民利益和隱私保護的意識。

此外,他認爲在萬物互聯的時代,建立協同聯動的聯防聯控機制,形成威脅網絡安全情報共享,制定威脅情報共享的標準是必要的。

就目前的情況來看,大多數中小企業還缺乏安全防禦能力,鄔賀銓院士認爲這個時候需要依靠社會上第三方,以服務的方式來幫助解決安全防禦問題。

他還特別指出,未來互聯網的發展應該是信息化和安全共同驅動的。兼顧發展和安全,將成爲中國互聯網持續發展的重要課題。

縱觀全局,鄔賀銓院士認爲網絡安全不分國界,人類在面對網絡安全的時候應該是站在同一條戰線,構建網絡空間命運共同體。

談數據安全:互聯網企業通常是大數據企業

互聯網企業通常都是大數據企業。這些數據不僅包含了用戶隱私,也有國家敏感數據。但一些企業自律能力、對用戶的敬畏和數據保護方面做的不夠,給國家安全和數據安全帶來巨大風險。

鄔賀銓院士表示,網絡安全需要打通產業鏈上下游共享情報,隨着數字化建設逐步加快,萬物互聯的時代到來,數據將由信息孤島向共享高效利用發展,使得生產更高效和便利。但這也帶來一定的風險,在這種情況下,依靠單個企業的防禦能力已不足以應對,需要在關聯企業間,形成威脅網絡安全情報共享,制定威脅情報共享的標準,清楚定義,尤其是安全數據的輸出和威脅情報的查詢共享問題,協同聯防。

另外,他認爲我們也應該用發展的眼光看問題,持續堅持產業創新和治理,進一步促進新創產業健康發展。首先要推動政府和相關機構,爲新創企業打造量身的發展生態,進一步拓展市場和適用場景。二是提高新創產品的質量,進一步優化服務質量,完善產業體系,三是提升新創產品的性價比,推動在關鍵領域落地的同時,也要加速向大衆消費市場推廣,使得新創產品在更大的市場經受考驗。

談數據風險:網絡安全不分國界

在鄔賀銓院士看來,網絡安全是不分國界的,在美國以及一些國家發生的勒索在中國也會有,所以不能簡單的說封閉起來就能保證安全,我們還是要在開放的環境下求得安全。

我們要構建網絡空間命運共同體,人類在面對網絡安全的時候應該是站在同一條戰線。中國有網絡安全、通信產品和數字產品上的安全防禦能力,也願意通過產品出口、服務出口到更多的國家。

他還指出,整個網絡是一個數字化的系統,它本身是雙刃劍,帶給我們便利的同時也會有很多漏洞隱患,那麼這些漏洞隱患一旦被利用,那麼會有各種各樣的後果。以前可能網絡衝擊大部分是竊取數據拿去賣錢,現在竊取很多數據的目的是要讓數據不能工作。數據是生產要素,竊取者通過數據再加密的辦法,讓數據無法工作。這個時候就開出籌碼讓企業支付,特別是原來伴隨着比特幣的出現,這種支付它可以繞開金融機構,使得勒索的發起可以躲過監管。

“網絡安全本身永遠是魔高一尺道高一丈,應對的時候,首先是要築牢自己的防禦,特別是隨着產業數字化、工業互聯網很多企業都往生產線聯網了。在儘可能的情況下,生產線連的網應該是內網,從這個角度來避免攻擊。當然大多數中小企業還是缺乏安全防禦能力,這個時候需要依靠社會上第三方,以這種服務的方式來幫助安全防禦能力。”

談安全人才:網絡安全已上升爲一級學科

談及人才問題,鄔賀銓院士表示,網絡安全本身是跨學科的,特別是企業的安全。這是IT跟企業工作運行技術的結合,如果不瞭解這兩點,沒有融合的人才就很難應對企業的安全問題,所以在這點上,網絡安全是高端人才的競爭,我們還需要更加努力。

他認爲,實際上國家網絡安全已經上升爲一級學科,很多高校都成立了網絡安全學院,從新的學科角度來抓緊培養人才,而且國家有關部門也在一些高校成立了網絡安全的人才培訓中心,希望通過這種方式來加大對人才培養的力度。

最後,鄔賀銓院士告訴《新基建訪談》,過去網絡安全都是個性化的,但實際上我們可以很好地利用共性,把網絡安全從過去以銷售產品爲主,到提供服務爲主,這樣不僅節省了人力,也提升了他們對網絡安全事件的感知,企業做好了也會給我們老百姓的民生安全提供保障。

相關閱讀:

鄔賀銓院士:技術沒有一勞永逸,包容"試錯"文化

作者:李娜 責編:寧佳彥

中國工程院院士鄔賀銓對記者表示,所有技術沒有一勞永逸、永遠領先的,而是在於能不能持續創新

下一代信息技術演進週期的變革牽動着我國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發展大局。

站在歷史發展的重要時點,如何打破固有科技研發模式、技術創新方式、行業應用範式和產業協同格局,重塑技術、應用、產業發展新格局成爲了中國信息化百人會2020年峰上關注的話題。中國工程院院士鄔賀銓在上述會議中接受第一財經記者採訪時表示,隨着信息化的發展,企業正在快速進行數字化轉型,中國到了需要各方面領域“共創·共享·共贏”的階段。

“我們希望能夠有一個良好的產業生態,但僅僅某一個領域的突破是不足以支撐中國經濟高質量可持續發展的,必須發展更多的領域。中國也許在個別領域,甚至可以說在某些方面超過美國,但是美國是比較均衡的。共創就是需要更多領域共同的發展,要打造一個全產業鏈很好的生態。”鄔賀銓對記者表示,加強自主創新,認真考慮產業鏈跟供應鏈的安全,更重要的是要從最基礎的工業做起,包括精密製造、精細化工、精密材料等。

在鄔賀銓看來,中國融入全球化進程,但這也帶來了弊端,第一總覺得可以不從底層做起,人家已經有底層了,就可以在上面做很多系統性的開發,忘記了這個底層可以被抽掉。 第二,跟着別人走省去了很多試錯的風險,省去了很多成本,但是走成了一條只會跟別人走的路,跳不出原來的框框,跟着走而不會思考了。

對於技術的創新,他認爲國內環境和機制應該對“試錯”更加包容。

“總覺得只要去做就必須要成功。如果說拿到國家的項目做不成,這是天大的罪,一定要成功,那就只能選保守的方案,誰去創新呢?所以我覺得,我們反思走別人的路,我們沒有創新,固定框架就這樣走。沒有試錯的文化氛圍,更不會涉及到跨領域去做,海思的芯片不行,說沒有光刻機,光刻機的企業說沒有化工材料,沒有先進的製造工藝。現在已經變成你不用再想了,只能自己做,當然這也並不是說什麼都需要企業從最原始做起。”鄔賀銓認爲,最關鍵的一些短板國家要出手,也要改變過去只要求學校去研究,而不是求真正去用的局面。

鄔賀銓對記者表示,所有技術沒有一勞永逸,永遠領先的,而是在於能不能持續創新。以5G爲例,現在不是瞄準5G能賣多少,能幹什麼,還是瞄準將來可持續發展的能力。

“5G之前我們也在講信息化,但是比較多的是單項技術,講物聯網就是物聯網,雲計算就是雲計算,5G的作用就是因爲它的高帶寬、大連接、高可靠,把這些新一代信息技術都融合起來,變成強大的新技術賦能。否則單純5G沒有這麼大的能力,但是能把它結合,包括與區塊鏈融合,並且還可以跟工業生產的技術融合。”鄔賀銓說。

他強調,5G一定會在未來產生出現在還看不見的應用,現在的5G應用都是初步的,超清、高清、車聯網和VR/AR這些需求都是目前看得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