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倍券 無法悖離黨意

(圖/本報系資料照)

在民進黨正國會和英系立委紛紛表達應全民免費領取「五倍券」後,行政院長蘇貞昌終以臺灣經濟成長的成果應讓全民共享,以及換購五倍券的1千元可由中央政府吸收負擔爲由,政策大轉彎。甚難想像向來霸道的蘇揆願讓步讓五倍券變成了「無悖券」,不過主因可能不是希望無悖民意,而是無法悖離黨意吧。

據報導,蔡總統日前於官邸內召集派系代表和黨籍縣市首長等密商後拍板定案,行政院堅持已久以1千元現金換購五倍券的政策才懸崖勒馬髮夾彎。這項政策在黨內似乎形成了茶壺裡的風暴,從民進黨市議員王世堅公開批判,到黨內高層的決策方式,似乎已使得「民進黨共產黨化」。

蘇揆在推動五倍券政策時,既不先與同黨立委溝通,在綠委發出反對的呼聲時,又採取消極性的說明與溝通之高姿態。此次五倍券政策大轉彎,蘇揆就像明朝被視爲擅權奸臣的首輔嚴嵩。《明史‧嚴嵩傳》有云:「帝雖甚親禮嵩,亦不盡信其言,間一取獨斷,或故示異同,欲以殺其勢」。蘇揆的重大政策既已得不到蔡總統和黨內派系的支持,也讓我們看到他應該辭職下臺的憲法時刻了。

從法治的角度來看,政府振興經濟的政策雖是給予人民利益,但前提要人民掏出1千元來換五倍券。但試問,如果人民不拿出自己的1千元,是否仍可領4千元的振興券呢?振興券的政策對象是所有人民,但此振興經濟的政策於執行時,若要得到政府施政的利益,卻還須人民先繳錢給政府,此情形悖離民主國家所要求的法治原則,亦即向人民收錢須有法律明定爲前提。

蘇貞昌有去年「三倍券」的前例,自我感覺成效良好,因而無視近3個月以來「封店」的防疫3級警戒,已和去年三倍券是爲振興經濟的政策環境大不相同,未能感受到當前應以紓困爲首要的政策目標。說來也是個矛盾,蘇揆既然說臺灣今年上半年的經濟成長佳,成果可讓全民共享,但今年卻要加碼到5千元來振興經濟,且社會上更有大量基層庶民店家無以爲繼,甚至紛紛結束營業而亟待生活紓困。

事實上,日前審計部剛公佈的《109年度中央政府總決算審覈報告》,直言行政院所稱三倍券有千億效益的說法,根本沒有客觀的調查資料可佐證。不僅如此,去年行政院編列510.51億辦理三倍券,光是行政費就佔了22.56億。政府爲什麼不改發現金,這樣就可以減少那麼多不必要的行政費?這不免令人質疑,行政費可以用來「振興」民進黨外圍組織的經濟?最令人納悶的是,蘇揆說免費領取五倍券後,原來的1千元可由中央政府吸收負擔,但這1千元是人民依什麼法律該付出的呢?(作者爲民主文教基金會董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