沃野田疇知秋實丨鹽鹼地種出新“豐”景

“快看,水稻粒粒飽滿,棉花正在吐絮,豐收在望啊!”

9月28日,站在地頭眺望,一師六團十一連黨支部書記、連管會指導員魏九龍欣喜地說:“1.88萬畝鹽鹼地終於變成了充滿希望的豐收田!”

“1.88萬畝?”記者感到驚訝。

魏九龍說:“這裡過去是白花花的鹽鹼地,2016年,開發這片土地的時候,這裡不通水、不通電、不通路,甚至連一棵樹都沒有。”

那時,十一連生產條件惡劣,職工羣衆住帳篷、啃冷饅頭,當年就開墾出500畝土地種植水稻。

“這裡毗鄰塔里木河,水資源相對豐富,六團也一直有種植水稻的傳統。”魏九龍告訴記者,即使這樣,那一年他們種植水稻還是失敗了。

“土壤含鹽量超過12‰,酸鹼度達到8.5以上,土地鹽鹼化太嚴重了,水稻無法成活。”魏九龍坦言,當時大家的壓力都很大。

即使這樣,十一連職工羣衆沒有氣餒,繼續灌水壓鹼、改良土壤。

“通過洗鹽壓鹼、技術革新,2017年,我們種植的水稻平均畝產達到了380公斤,與團場的高產田相比雖然差距不小,但總算看到了希望。”魏九龍說。

如今,十一連1.88萬畝耕地分別種植了4000畝水稻、1.48萬畝棉花,均爲高標準農田。

“隨着節水滴灌、幹播溼出等技術的應用,如今,連隊耕地土壤含鹽量已降至3‰,酸鹼度降至7.5以下,我們可以驕傲地說,這片鹽鹼地治理成功了。”魏九龍告訴記者,經過測產,預計今年棉花、水稻平均畝產將分別達到500公斤、680公斤,職均收入有望超過10萬元!(姜蒙 鄭桂萍)

更多精彩資訊請在應用市場下載“央廣網”客戶端。歡迎提供新聞線索,24小時報料熱線400-800-0088;消費者也可通過央廣網“啄木鳥消費者投訴平臺”線上投訴。版權聲明:本文章版權歸屬央廣網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轉載請聯繫: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創的行爲我們將追究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