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爲什麼還在定投葛蘭?

十一假期的熱門話題不僅有蔡嵩鬆離職,還有葛蘭卸任兩隻產品。

富貴在天,蔡嵩鬆

葛蘭的話題性不比蔡嵩鬆低,公告一發布迅速引發市場熱議。

不過,葛蘭卸任產品的原因與蔡嵩鬆不同,減負的意味要更多一些。

據公告顯示,葛蘭卸任中歐阿爾法和中歐研究精選,繼續管理中歐醫療健康、中歐醫療創新和中歐明睿新起點。

從繼續管理的產品屬性來看,葛蘭未來可能更加專注於醫藥行業投資。

目前醫藥處於歷史性底部,葛蘭選擇在此時卸下“包袱”重新出發,很有智慧,也很有魄力。

可以感受到,在經歷了3年起起落落之後,葛蘭正在努力重新做回葛蘭。

雙贏

葛蘭管理產品已有8年,前5年所向披靡,但近3年表現欠佳,原因也擺在那裡。

首先規模與業績很難共存,其次醫藥泡沫破滅,另外還有反腐和集採等政策衝擊。

不過很多人沒注意到的是,葛蘭近3年跑贏跟蹤的中證醫藥衛生指數,同時她的產品在成立3年以上且名字中帶有“藥”字的基金中排名處於腰部,所以說句公道話,葛蘭的表現遠沒有渲染的那般不堪。

葛蘭這次卸任的中歐阿爾法和中歐研究精選兩隻產品規模合計約100億元,卸任之後她的管理規模降至670億元,目前管理的產品中歐醫療健康規模約539億元,中歐醫療創新規模約112億元,中歐明睿新起點規模約18億元。

中歐醫療健康和中歐醫療創新兩隻醫療主題產品持倉較爲接近,中歐明睿新起點重點佈局光伏、電池、TMT、芯片等領域。坦白說,葛蘭大可以把中歐明睿新起點也一起交出去。

對於中歐阿爾法和中歐研究精選,中歐基金也給產品找到了好的歸宿。

中歐研究精選由此前共同擔任基金經理的盧純青獨立管理,中歐阿爾法由彭煒管理,兩位基金經理代表產品任期業績均可以排進同類前20%。

盧純青是行業內典型的“研而優則投”的基金經理代表,此前曾擔任中歐基金研究總監,現擔任中歐基金投資總監,她較爲關注高端製造業,目前重點佈局新能源車和光伏領域。

彭煒是筆者非常看好的一位中生代基金經理,曾任職於融通基金,於2022年12月正式加入中歐基金。

彭煒在10多年的投研生涯裡形成了自己的投資風格,即中觀思維、均衡配置、拐點型資產佈局等,這樣的風格也讓他既有防禦風險的能力,也有進攻的銳度。

據iFinD數據顯示,他在融通基金的代表產品融通中國風任期實現收益115.96%(注:2017.8.15-2022.12.16),年化收益率15.42%,在同期靈活配置型產品中排名164/1358。

在2023年中歐基金中期策略會上,彭煒給筆者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他思維清晰,邏輯縝密,重點跟投資者主要分享了三個問題:1、如何辨別產業趨勢機會;2、發現產業趨勢如何在投資上落地;3、如何結合自己的性格特點構建組合管理。

感興趣的讀者可以回顧一下我們此前的文章,後面會跟大家進一步詳細分析彭煒的投資。

A股存在系統性機會?中歐基金曹名長、藍小康、許文星的思考

聊葛蘭那就必須得聊醫藥。

一地基毛的長期讀者應該知道,筆者在2022年年初就開始抄底,定投標的爲葛蘭、趙蓓和樓慧源三位基金經理的產品。

爲什麼筆者關注醫藥?爲什麼以定投方式佈局?爲什麼佈局主動產品?在這裡跟大家分享一下個人的邏輯。

1、爲什麼關注醫藥?

來源:ifind,截至2023年10月9日,中證醫藥衛生指數估值走勢

來源:ifind,截至2023年10月9日,中證醫藥衛生指數股息率走勢

首先自然是醫藥行業處於歷史性的底部,無論從估值還是從股息率的角度看都極具性價比。

從純交易的角度來說,投資要講究風險和報酬比,也就是計算好佈局之後你可能承受的虧損有多大,可能賺取的利潤有多高,兩項比較是否合適。

有一個統計,世界上最優秀的交易員們成功率也就在40%-50%區間,這也就意味着最優秀的交易員每一筆交易的風險和報酬比如果只有1:1的話,那麼他只是一直在做無用功,並不能實現盈利。

所以交易員打磨交易系統一直在做兩件事,一件是減小止損,一件是放大盈利,總而言之就是提高風險和報酬比,也就是大家常說的“控制好風險,讓利潤奔跑”。

目前醫藥行業的估值約爲26倍,處於歷史性的底部,如果跌破估值歷史最低點也就還有10%左右虧損空間,但是上漲至估值歷史最高點至少有100%的空間,這筆交易風險和報酬比是1:10,充滿誘惑。

2、爲什麼進行定投?

A股一直有“牛短熊長”的傳統,背後原因很複雜,涉及到資金層面、制度層面等等。

A股這樣的特點對於交易型選手並不友好,尤其是缺乏做空機制之下,很多人往往在牛市賺的錢,在漫長的熊市消耗掉。

但對於定投者來說就不一樣了,我們只需要在一個大概的空間佈局即可,不必猜測何處是底部,也不必猜測底部何時結束,甚至對底部不會太過厭惡,因爲只有底部區間足夠長,買入的籌碼才能足夠多,等牛市來了盈利也就更豐厚。

3、爲什麼投資主動產品?

現在ETF比較火熱,很多人可能會問爲什麼要定投主動產品而不去佈局指數產品?

原因很簡單,從過往數據來看優秀的主動型基金經理的中長期業績要較大幅度優於對比指數。

以近5年的時間維度來說,中證醫藥衛生指數下跌了5%,但葛蘭、趙蓓和樓慧源在內的多位醫藥基金經理都實現了非常不錯的正收益,其中還有不少實現翻倍。

一位主動型基金經理的價值是什麼?就是要創造超額收益,跌的時候要比指數跌的少,漲的時候要比指數漲的多。

減負

萬事萬物的發展皆是螺旋式上升,公募行業發展也都伴隨着無數的成功和失敗。

這一輪發展告訴我們,踏踏實實做好業績纔是根本。

在互聯網的浪潮下,投資者能夠通過多維度數據瞭解行業,一些新基金公司,新基金經理,4-5年就能贏得投資者的認可,這在過往很難想象。

但同時大家也清晰的認識到,明星基金經理不是萬能的,當管理規模超出了管理半徑,業績被影響也是必然,所以也就有了今年明星基金經理集體減負的現象。

有分析人士指出,伴隨行業加速“去明星化”,未來更多公募基金管理人將轉向團隊化發展,更加註重積累、提升、傳承核心投研能力。

不過筆者並不喜歡“去明星化”這樣的表述,更希望行業保護明星基金經理。

任何一個領域要發展都需要明星,試想籃球界沒有喬丹、奧尼爾、科比、詹姆斯和庫裡...足球界沒有貝利、馬拉多納、梅西和C羅...兩項運動一定會失去很多樂趣。

而且一位明星基金經理的誕生,他的學歷、能力、精力、定力、天賦,甚至運氣都是可遇不可求。

所以很多時候,保護能夠長期穩定創造收益的基金經理,就是在保護投資者。

那麼如何保護基金經理?這就需要基金公司的努力了。

比如完善投研體系爲基金經理提供支持,再比如在規模和業績之間做更好的權衡,比如培養出更多優秀基金經理來分擔現有基金經理壓力,這些都是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