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有錢人」迷思742》不會正確計算報酬率的代價 她拿這張壽險保單試算完差點昏倒

民衆「不會正確計算報酬率」的例子不在少數,且不限於保險商品。 路透

最近,由於幾位網友的多次提問內容,而讓筆者有「時下多數投資理財大衆,都不會正確計算報酬率」的感嘆。

這張保單值得買嗎?

首先是一位網友,拿着保險公司給的某張利變壽險試算表,詢問筆者這張保單值不值得買?個人初步看了一下,保戶要到第8年,加計增值回饋分享金的解約金,合計才略微會超過總繳保費。而且,這樣的「保本」的前提,必須是「有2%保費折扣」,以及「宣告利率年年月月維持在4%以上」。

但是,包括保險公司也心知肚明:宣告利率可是「每月浮動」的,且特別是「當市場利率往上走時,保險公司(舊保單)的宣告利率,總是具有『抗漲性(不會隨之調高)』;而當市場利率往下走時,宣告利率總是『下修』的非常快」。

年化報酬率好低

筆者幫忙這位網友試算了一下,就算保戶在解約前,宣告利率都正好在表訂的4%,第8年解約的解約金(特別要強調的是:保戶若在此之前解約,連所繳保費都拿不回來),算換算下來的年化報酬率,差不多就只有0.4%左右。

這位網友聽了之後完全不可置信,因爲,跟她印象中的「4%數字」差距甚大。筆者跟這位網友解釋:利變壽險的宣告利率,並不等於保單的年化報酬率,它只是計算這張保單「增值回饋分享金」的依據而已。

最後,筆者只是跟這位網友說:如果她在乎的是「身故或全殘」時的保障,也許是可以考慮的標的(但要到保單第4年度末,身故及全殘的保障,纔會高於基本保險金額。且在前三年,身故及全殘保障,只是略高於總繳保費)。

不建議投資或儲蓄者購買

只不過,如果是爲了「投資」或「儲蓄」,筆者真的就完全不建議了。因爲就算是臺幣定存,每年都還有1%以上。且更重要的是:對於想要「儲蓄」的保戶來說,「第幾年保本」根本不具有任何意義。因爲就算是「保本」,保戶持有保單這幾年的利息,卻根本沒有拿到。

事實上,這種「不會正確計算報酬率」的例子,還真的不在少數,且不限於保險商品。例如前幾天,有則新聞指出,壽險業的「解約風潮」,有捲土重來之勢。

民衆解約保單買ETF

因爲根據保發中心統計,今年首季解約金衝破4,000億元,加上還本、滿期、理賠等,總給付達6,123億元,高於總保費收入5,593億元。其中,就有壽險高層表示,3月保險給付飆高原因之一,是國內爆出00940、00939等ETF申購熱潮,成爲強大「吸金利器」,部分民衆解約定存,或把手中新臺幣或美元保單解約,轉投ETF。

說到國人這一波瘋高股息ETF的熱潮,筆者認爲存股族最大的迷思,還是在於「完全不會計算正確的報酬率」。因爲,這些投資人絕大多數,就只看「配息率(殖利率)」,卻不知道投資高股息ETF,應該看的是「總報酬率」(關於這部分的說明,請見筆者之前的專欄。

理由很簡單,就算配息率高到驚人,只要標的無法「填息」,配息就不過是「由左手,換到右手」的獲利假象而已。且在此同時,投資人真正的「總報酬率」,還應該要扣掉以下的相關成本:

首先,股利所得(5A)必須列入個人綜合所得總額(只是會享有27萬元的「儲蓄投資特別扣除額」的優惠而已)。所以,向來不建議國人投資高股息ETF的政大教授周冠男,就曾不停地在媒體上舉例:「若高所得者分離計稅,股利所得最高28%稅率,再加上健保補充保費2.11%,最高可能會被課30%稅率,等於100元最後可能只剩下70元」。

股利雙重課稅

其次,高股息ETF投資人,除了股利要課稅外,還會被課「健保補充保費」。也就是說,投資個人「單筆」利息所得超過「2萬元」時,還要被課一筆稅率2.11%的「健保補充保費」。

附帶補充的是:高股息ETF配息來源主要有3部分,分別是:股利所得、資本利得及收益平準金。股利所得部分,必須併入所得稅計算,且單次股利配息金額達2萬元,就得先扣除2.11%的健保補充保費後才配發;但是,如果配息來源是資本利得或平準金,纔不需納入所得稅計算,也不用繳納健保補充保費。

然而更糟糕的是,前幾日的新聞傳出,有醫界大老認爲,存股族「躺着領息」有點「不勞而獲」,進一步建議提高存股族的健保補充保費的費率,以增闢健保收入。而且,這個新聞恐怕還並不只是「傳聞」,而是「很(極)有可能成真」。

再者,就是匯費或再投資成本。對此,周冠男教授也曾提到:「利息所得可能會被課稅、健保補充保費,除此之外,股利入帳如果是非本檔ETF的保管銀行,每個月還會收10元匯費;而稍微理性的投資人還會再投進高股息ETF,問題是再投進又有一筆手續費;而不理性的投資人,拿到股利之後,除了被課稅、健保補充保費之外,就把這筆錢花掉,因而導致資本一直在縮水」。

既然配息類的金融商品(不論是定存股、高股息ETF或固定配息基金),投資人實際所拿報酬率還會更低,所以,筆者纔會一直不忘提醒民衆,與其總報酬率,還要扣掉稅負等成本,真的不如直接選沒有稅負問題的「非配息」基金或ETF。

退休民衆要特別注意

更何況,在國家財政越來越困難之下,類似以上健保補充保費特別針對配息所得「加重課稅」的技倆,恐怕會越來越多。說到這裡,若有「退休後,固定現金流需求」的民衆,筆者建議可以參考之前的這篇專欄以爲因應。

除了以上保單及ETF投資的「報酬率計算失誤」案例,其實也還包括國人最喜愛的永不褪流行的不動產投資在內。根據筆者私下的接觸,暫先撇開扣除最基本的各種稅負、維修及停租的租金損失,很多業者或投資人在計算租金報酬率時,常常連最重要且金額最高的貸款成本都未扣掉。如此一來,自然是「嚴重高估了租金報酬率」。

總的來說,筆者常感受一般投資理財大衆,平日總是斤斤計較各項手續費的高低及有無,但卻對於一些無形,或是嚴重影響投資報酬率的因子「視而不見」。

那麼,爲什麼正確計算投報率如此重要?因爲,如果投資理財大衆不能正確計算某一投資標的的投報率,就無法在衆多不同種類的投資標的中,進行正確的標的選擇。

也就是說,慣常進行某一種類資產投資的人,非常有可能因爲「不知真正的報酬率」,而錯失了「獲取更高報酬率」的機會,且可能投資人所冒的風險是「差不多」,或還可能「更低」。如此一來,一般大衆極有可能在投資理財的道路上「事倍功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