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爲什麼贏得起而輸不起?
題圖:縫補命運
這篇文章是欠一位讀者的,因爲蒐集會員文章素材和去甘南被耽擱了,在此向張哥說聲抱歉。
張哥女兒今年考上了一所心儀的大學,姑娘一路狂奔跑到他上班的地方,給他跪下磕頭,孩子邊哭邊說:爸,我考上了……他告訴我當時他和女兒抱頭痛哭,孩子十年寒窗總算有個出頭之日了,但同時他也明白這只是第一步,因爲大學畢業還有就業問題,現在這種形勢下,就業也是個不容樂觀的事情,孩子的學費最終他是湊出來的,動用了老人的養老錢,又借了一部份,總算解決了這件事,他告訴我在等孩子分數出來的那些日子裡,每天都像熱鍋上的螞蟻,期間看到很多視頻都是孩子刷到自己的分數後欣喜若狂,然後和家人抱在一起哭,無一例外都是這樣,等輪到自己了,也依然忍不住狂喜的淚水。
但他認爲這種狂喜背後其實蘊含了很多東西,他說自己說不出來那種東西是什麼,希望我能寫寫,替他分析一下,我說,考上了能有多狂喜,就說明了曾經的磨難有多煎熬,他認爲我說得對。
那些沒考上的孩子纔是大多數,他們的痛苦和眼淚將沉入人生的大海,無聲無息,無人知曉,但我們能看到的,都是考生查到自己考了高分,喜極而泣,或者全家相擁而泣的場景,但這只是修羅場第一步,因爲即使通過了高考這座獨木橋,前面還有一座叫做“就業率”的更窄的平衡木在等着他。
也由此聯想到在世錦賽、奧運會上奪得金牌的中國運動員,也都是欣喜若狂,淚如雨下,還有在各種選秀節目裡奪得名次的選手,哪有能忍得住淚水的人呢?
不管是哪個國家的運動員,只要能奪冠,都非常高興,振臂高呼或者繞場奔跑都是非常常見的場景,但我覺得我們中國的運動員尤其激動,尤其興奮,比西方運動員在這方面的表現要突出很多。
中國人是非常內斂的,加上長期生活在壓力之下,日常連哪句話該說還是不該說都要琢磨半天,這樣的生活環境導致了絕大多數的中國人輕易不在人前表露自己的情感和想法,而西方人相對福利有保障,生存壓力小,人際關係也簡單,社會環境寬鬆,人們的性格又熱情奔放,所以他們奪冠之後理應更比我們中國運動員的表現更惹眼纔對,但事實上不是這樣的,我以前沒跟電視結下樑子的時候已經多次發現了這一現象,只不過那時候小,考慮不到這麼多。
通過高考和奪得奧運冠軍有很多相通的地方但也有不一樣的地方,最不一樣的地方就是通過高考的學生只是通過了生活的初試,還需要繼續努力幾年纔有可能得到複試的機會,相對那些沒有通過高考而走入的職中、技校的學生而言,他們獲得一個好工作的機會能大一點,他們的爹孃在他上大學期間在左鄰右舍之間能說起嘴,但今後的生活到底怎樣,沒人能知道——畢竟美團騎手裡送外賣的小哥,本科加研究生畢業的也相當不少,我相信他們畢業的時候可能更想去研究所或者互聯網大廠、或者跨國企業、最次最次可能也得是個效益不錯的中大型企業當個白領吧?沒想到最後是“黃袍加身”。
那些英雄的夢想,早已被碾碎在電動車輪下。
而運動員如果在奧運會、世錦賽上能取得冠軍,那就從此鯉魚躍龍門了,不僅所有的付出得到了國家的肯定和豐厚的物質回報,也意味着今後的代言合同會接踵而至,個人生活將得到本質上的改變和提升。
十四歲的天才少女全紅嬋獲得2020年東京奧運會女子單人10米跳臺金牌,賽後接受記者採訪說:“平常就訓練,放假就回家。也不能去哪,我連遊樂園都沒去過,因爲沒錢嘛。”
“想去玩遊戲啊,玩一些抓娃娃之類的那些,想去遊樂園玩一玩。”
“小的時候還想開一個小賣部。”
“得了冠軍就有錢給我媽媽看病了”。
而運動員和高考生最一致的地方就是:十年寒窗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
運動員的冬練三九夏練三伏和學生們的十年寒窗很好得詮釋了“吃得苦中苦方爲人上人”的中國幾千年來未曾有絲毫改變的人生奮鬥模式——對絕大多數不是二代、也沒有中頭彩運氣、也沒有外國國籍的中國人來說要想過上比較體面和富足的生活,除了死命的去拼、去奪、去算計,去當一個“卷王”,並獲得最終勝出,是沒有其他出路的。
我們的成功模式過於單一,我們的兜底福利也不足以讓人們能過上有安全感的日子,所以全民拼命掙錢是我們唯一的出路,因爲中國人除了靠自己,再沒有什麼可依靠的了。
很多出徵奧運會的國外選手只是業餘愛好者,他們並不以此爲職業,即使拿不到名次他們的生活也不會受到任何影響,所以他們對得失成敗並不像我們中國選手看得那麼重。
之所以我對這種“一人過橋萬人落水”、“一人登榜萬人落坑”的單一競爭模式感到反感,就是因爲我知道每個通過高考的孩子背後,每個取得成功的運動員背後,是更多的在競爭中落敗的人,對那些被淘汰下來的運動員來說,生活往往很艱難:他們的受教育程度低,因爲過量訓練造成的職業病折磨着他們,而他們在體育系統之外幾乎沒有就業前景,在體育系統中就業能得到保障的人也往往只有那些最頂級的退役運動員,他們用來指導更多、更年輕的有可能奪冠的孩子,絕大多數的退役運動員,收入和地位並不是很理想,因爲我國重視的是能爲國爭光的運動苗子的培養,精力並未放在全民運動事業上。
至於高考落榜生未來的出路,一般來說主要是技校、職高,還有一部份則繼續復讀,而在高考錄取率逐年增高的前提下,就業率成了擺在很多大學生面前的最大困難,很多人開玩笑說的畢業即失業就是一個很嚴酷的現實,而諸多外賣和快遞隊伍裡高學歷人羣逐漸增多也顯示了這種“內卷”。
我們需要更多的外資,或者本土資本來提供更多的就業崗位,我們需要讓更多的工廠開動起來,只有腦子有蛆的專家纔想得出來“失業必須繳納失業金可以有效降低失業率”這樣的狗屁點子,我特麼都失業了,拿什麼給你交錢?
提出這種觀點的人比“何不食肉糜”要惡劣一萬倍,前者只是無知,而說這樣的話的人,缺德到不得好死的地步了。
無論高考還是奧運會,對中國人來說勝出則意味着今後的生活是鮮衣怒馬,烈火烹油,失敗則意味着所有的努力和年華付諸東流,今後大概率將要度過很長時間的艱難日子。
勝則前程錦繡,敗則萬丈深淵,換誰誰不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