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完成八條全球主要海溝深淵載人深潛科考 | 一週要聞

本期目錄

一週政務要聞

衛星“大腦”助力提升遙感觀測質量和效率

利用量子精密測量技術搜尋暗物質獲進展

我國完成八條全球主要海溝深淵載人深潛科考

中國科學院40餘家機構270多項成果亮相高交會

告別劇毒光氣 催化羰化新徑合成非對稱脲

研究揭示土壤中根系形態時空變化機制

無能耗製冷取得重大突破

嫦娥六號月壤樣本首批研究成果發佈

天舟八號助力太空科研 80餘件科學實驗產品將開展36項研究

政務要聞

科研進展

衛星“大腦”助力提升

遙感觀測質量和效率

軟件所牽頭研製的高分辨率光學遙感衛星“天智二號”C星(吉林一號平臺02A03星),配備了軟件所自主研製的衛星“大腦”,將在軌開展系列星上智能信息處理技術試驗。

利用量子精密測量技術

搜尋暗物質獲進展

中國科大利用量子精密測量技術探測暗物質誘導的自旋相關相互作用,將此前國際上的探測界限提升50倍以上。

我國完成八條全球主要海溝

深淵載人深潛科考

我國科學家目前已完成八條全球主要海溝深淵的載人深潛科考,創造多項世界載人深潛作業和科考新紀錄,在深淵深海地質、生命與環境科學領域取得了一系列原創性重大發現和科考成果。

中國科學院40餘家機構

270多項成果亮相高交會

中國科學院系統40多家機構攜270多項成果亮相第二十六屆中國國際高新技術成果交易會,集中展示中國科學院在實施“率先行動”、“十四五”規劃以及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創中心建設中取得的科技創新成就。

告別劇毒光氣

催化羰化新徑合成非對稱脲

蘭州化物所等利用一氧化碳或二氧化碳替代劇毒的光氣,高效合成了含氮的羰基化合物非對稱脲。研究成果發表於《科學》。

研究揭示土壤中

根系形態時空變化機制

遺傳發育所等揭示了根系形態的時空變化過程及背後的分子機制,爲重塑植物根系形態提供了重要策略。研究成果發表於《科學》。

無能耗製冷

取得重大突破

長春光機所等探索出一種豎直表面的日間亞環境輻射製冷新策略,無需消耗能源即可完成製冷,大幅節約能源並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研究成果發表於《科學》。

嫦娥六號月壤樣本

首批研究成果發佈

中國科學家採用嫦娥六號採回的月球背面樣品做出的首批兩項獨立研究成果,11月15日分別刊登在國際學術期刊《自然》與《科學》雜誌。兩項研究首次揭示月球背面約28億年前仍存在年輕的岩漿活動。

天舟八號助力太空科研

80餘件科學實驗產品將開展36項研究

在天舟八號貨運飛船上,由中國科學院牽頭負責的空間應用系統向空間站上行了共計80餘件產品,未來將開展空間生命科學與生物技術、空間材料科學等領域的36項科學實驗。

責任編輯:王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