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ndows 11問世背後:PC之爭重燃戰火
六年前微軟操作系統業務負責人泰瑞·梅爾森曾宣佈Windows 10及後續版本將通過更新迭代隨時加入新功能,用戶不必等待下個版本。那時業界就猜想Windows 10應當是整個Windows家族的末代版本,然而微軟又“食言”了,儘管梅爾森已於2018年離職,但是你可以當它不作數了。
Windows 10、11,是否還有12?這已不再重要,重要的是Windows 11是否必要。過去六年Win10系統日臻成熟,微軟雲和生產力戰略穩中有進,邊緣計算進入部署,投資者也適應了微軟財報的結構變化。種種格局之下,桌面操作系統的概念應趨於淡化,除非Win11系統屬於重大革新,不然很難想象這個時間節點推出新的桌面系統意義何在。
● Windows 11表現中規中矩,最大改變是UI設計
2021年6月24日微軟正式發佈Windows 11並於10月5日上市發行。發行後的正式版一如既往度過了一段bug集聚的“陣痛期”,譬如熱鍵失靈、文件夾卡頓、兼容性錯誤藍屏、文件資源管理器內存佔用過高等,其中引發較高爭議的當屬導致AMD Ryzen處理器性能下降15%的問題。幾番補丁急救過後,CPU問題得到較好解決,其餘bug問題也趨於平穩。
Windows 11改變了什麼?有用戶戲稱:Win11=Win2000的內核+Vista的界面+Win8的目標+Win10的UI設計語言。不得不說當年Vista的設計理念是超前時代的,我們依然可以在Win11和Win10兩代系統中撞見Vista的影子,儘管很多年過去,囿於微軟“愛畫大餅、愛砍功能”的傳統,Vista許多超前的功能設計至今仍未迴歸。Win11的UI設計的確是本作先入爲主的一大亮點,這不僅讓我們想起Vista,還有更多即視感的OS,比如居中的開始菜單,更加豔麗的色彩搭配毛玻璃效果以及圓角窗口等等。有人說它更像Mac OS,有人說它參考了KDE Plasma的任務欄和啓動器,還有人說它汲取了現行GNOME桌面的諸多靈感,因爲它們之間有着驚人的相似。
此外,新系統增強了多窗口的靈活性,通過貼靠佈局、貼靠羣組和虛擬桌面功能展現了新鮮的一面;小組件取代了動態磁貼,遺憾的是不支持第三方開發;強化了遊戲體驗,支持新的DirectX 12和Auto HDR、DirectStorage兩項Xbox專屬功能,第一次爲遊戲而生;更融洽的桌面應用商店和兼容安卓APP等不一而足。儘管如此,Windows 11目前而言並非“重大革新”的產品,而是一款“中規中矩”的操作系統,它給使用者的感覺依然熟悉,即便所有的UI都更改了,也與過去幾十年的Windows別無二致。
● Windows 11是一個信號:PC戰爭重回業界舞臺
中規中矩的Windows 11對於大多數消費級用戶來說算不上一款“必要”的操作系統,但對微軟而言,Win11有其特殊意義且不得不發佈的理由。
據調研機構Canalys最新數據報告顯示,2021年第二季度全球PC市場繼續保持增長勢頭,其中蘋果電腦得益於搭載自研M1芯片的Mac產品推出,出貨量實現了同比19.8%的高增長,市佔份額已達7.8%。我們發現,這些年整個PC行業正發生潛移默化的改變,Wintel不再是唯一的話語權。還記得去年WWDC20上庫克拋出第一個面向Mac復興的五年規劃,蘋果公司承諾將把移動產品線上長年積累的芯片優勢Apple Silicon注入到未來的Mac電腦當中,這一戰略已初顯成效,只不過因當前原材料短缺和量產問題遭遇了暫時的掣肘。
另一方面,ChromeBook在專有領域教育市場完成了逆襲,其背靠谷歌、安卓兩大生態體系與Windows、MacOS直接交鋒,終於躋身強敵環伺的PC市場。儘管微軟仍在PC桌面市場保有絕對優勢,但遠不如從前,就過去一年來看,Windows市佔率從85.4%降到了80.5%,微軟的競爭對手在微軟的核心業務領域發起了前所未有的攻勢。
微軟戰略轉型成功平衡了過去PC營收一支獨大的局面,但是這些年來生產力概念和企業級市場不斷升溫,PC產業有回暖趨向。隨着蘋果、谷歌等科技巨頭重申芯片再造、重塑用戶體驗,且不斷造勢新PC的產品形態,作爲過去這一消費級市場的最大寡頭,失去這一優勢讓微軟愈發不能承受。爲了對付這一局面,新品出面顯得及時且必要,因爲去年市場格局驟變,Win10只能代表過去,Win11必須面世。
● Windows 11的防禦之道
顯而易見的是,微軟的移動之役已經失敗,Surface作爲一類中間形態的產品承擔起抵禦競爭對手向微軟核心業務滲透的護城河。蘋果的步伐咄咄逼人,繼M1芯片之後今年10月19日秋季第二場發佈會祭出了同等工藝製程、集成數量翻倍的M1 Pro和M1 Max芯片,軟硬一體搭載自研芯片、全副武裝的高性能“地表最強”PC,這幾乎是瓦解Wintel聯盟的最有效利器。爲了追趕這一差距,微軟不得不向對方的戰略靠近。比如微軟最近放出的多條招聘消息中有一條招聘SoC架構總監,負責定義Surface設備中的SoC特性及功能,這則招聘被一些業界專家解讀爲微軟有自研芯片的打算。另外,Windows 11強制要求TPM2.0安全模塊也是微軟希望有別於競品多一分優勢,但此舉爭議頗大。
Windows的巨大生態應該是微軟最能夠依賴的防禦武器,要知道,過去許多買了Mac機的消費者反手就裝上了Windows系統。但是競爭者們正不斷縮小這一差距,蘋果的iOS和MacOS打通了移動和桌面兩端,多年來致力於自成一派的終端風格不斷培養起基數龐大的消費羣體;谷歌的ChromeBook也從Chrome瀏覽器生態的用戶羣入手在專有領域撕開一個口子,它們對付微軟Windows歷史壁壘都使用了相同的策略——培養新的用戶習慣。
當然納德拉並非只關心雲計算和企業級市場,他早有注意到消費級領域的變化,所以當年的一招Edge貼身戰術,成功約束了差點壟斷瀏覽器市場的Chrome,讓微軟佔得不少便宜。我們仔細觀察可以發覺,這些年微軟的貼身戰術用的不少,各方的平臺級大戰也逐漸演變成招式相近的生態級混戰,應用商店就是最好的例子。
事實上,依附於平臺的應用商店纔是這些年改變終端用戶習慣的最大因素。作爲軟件渠道的主要來源,應用商店提供了軟件安裝、更新維護的一整套自動化操作,更重要的是,它還隱含着幫助用戶自行解決軟件與軟件、組件、中間件之間的依賴關係,這也是這些年經過不斷改良的Linux軟件包管理逐漸風靡的原因之一。便利和捷徑總是能培養起新的用戶習慣,有人說”APT不是偉大發明,APT和GNOME在一起纔是”,不無道理,iOS、ChromeOS的成功皆得益於此。微軟的Microsoft Store雖姍姍來遲,但從Win10開始足見其愈受重視,新的Win11系統應用商店還將上架安卓APP,允許運行安卓應用,這也是新系統的特性之一;除此之外,開發者工具這塊也比較全面,畢竟是以“生產力”著稱的系統。
目前而言,微軟最大的對手依然是蘋果,開局表現平平的Windows 11能否成爲“微軟之盾”還有待觀察。重要的是,操作系統作爲特殊的軟件產品形態正隨着用戶體驗不斷演進,與此同時改變的還有用戶習慣。前些年PC終端的市場價值被嚴重低估,但是現在有所好轉,業界也重新認識到PC作爲生產力的價值所在,這也有助於計算終端的發展進程在多元形態碰撞中交錯前行。
文/陳徐毅 高級工程師,科技專欄作者,中國計算機學會會員。
本文刊發於《中關村》第22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