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國行|紅巖,重慶的精神地標

新華社重慶5月1日電 題:紅巖,重慶的精神地標  新華社記者周文衝  春日,重慶紅巖村。“95後”講解員王佩雯引導遊客,沿着一條石板路,從紅巖革命紀念館走向饒國模故居。  路口一株黃葛樹,參天而立,正是90多年前,王佩雯的高祖母饒國模所植。黃葉隨風飄落,鋪滿了石板路,新葉剛掛上枝頭。  這片嘉陵江畔的坡地原名紅巖嘴,因地質屬於丹霞地貌、岩石呈紅色得名“紅巖”。20世紀30年代,黃花崗七十二烈士之一饒國樑的胞妹饒國模,在此開辦農場。1939年,這位開明進步的老太太將紅巖村的土地、房屋提供給中共中央南方局暨八路軍駐重慶辦事處。  從那時起,紅巖就不再只是一個地理概念,而成爲一個精神地標,與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中國革命的歷史緊密相連。  從饒國模故居再向前走一段路,就是中共中央南方局暨八路軍駐重慶辦事處舊址。舊址門前,一張拍攝於1940年的照片,令人不禁駐足細看。  照片中的重慶剛剛經歷了日軍數小時的密集大轟炸,一顆炸彈就落在辦事處前不遠處。空襲警報解除後,周恩來和鄧穎超站在被震壞的樓前。  “當時,周恩來鼓勵大家說,日寇企圖用轟炸來摧毀我們的抗戰意志、迫使我們屈服投降,但我們是炸不走的。說完,他特意讓辦事處工作人員拍下了這張珍貴的照片。”講解員的解說,讓遊客彷彿又回到了那段崢嶸歲月。  在全民族抗戰時期,周恩來、董必武、葉劍英、鄧穎超、秦邦憲等老一輩革命家曾先後在紅巖村辦公和住宿,積極發展和壯大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爲爭取抗戰勝利和新中國建立,作出了卓越貢獻,在迷霧籠罩的重慶,燃起一盞明燈。  抗戰勝利後,在重要歷史轉折關頭,毛澤東從延安飛抵重慶,率領中共代表團與蔣介石國民黨政府開展和平談判,在紅巖村住宿40多個日夜。毛澤東在此重新手書了《沁園春·雪》,“數風流人物”,盡顯中國共產黨人的自信和氣魄。  如今,走進經過全面保護修繕的舊址,一張木桌,一把藤椅,簡樸肅穆,凝固了時光,也讓這段歷史繼續照亮前路,永放光芒。  在重慶,“紅巖”還是歌樂山紅巖英烈一曲臨難不苟的壯歌。  “紅巖上紅梅開,千里冰霜腳下踩。三九嚴寒何所懼,一片丹心向陽開……”歌劇《江姐》中一曲《紅梅贊》家喻戶曉,小說《紅巖》和電影《烈火中永生》也成爲一代代中國人的集體記憶。  1948年6月,由於叛徒出賣,地下黨員江竹筠不幸被捕,被關押在重慶渣滓洞監獄。面對國民黨特務的嚴刑拷打,她始終堅貞不屈。“竹籤子是竹子做的,共產黨員的意志是鋼鐵!”1949年重慶解放前夕,滿懷對新中國的無限嚮往,江竹筠等革命志士壯烈犧牲。  如今,重慶紅巖革命歷史文化中心所轄紅色景區,年均接待遊客量超千萬人次。歌樂山烈士陵園,蒼松翠柏掩映,前來祭奠、獻花的市民和遊人常年不斷。相距不遠的渣滓洞、白公館看守所舊址,推出了沉浸式史詩劇《紅巖紅》和情景式體驗劇《黎明之前》,身臨其境的場景,讓書本上的紅巖革命故事“活了起來”。  重慶紅巖革命歷史文化中心黨委書記朱軍說,重慶是紅巖精神的發源地,紅巖精神植根於重慶悠久的歷史文化和光榮的革命傳統,植根於偉大建黨精神,是最具辨識度的重慶人文精神標識,“傳承弘揚紅巖精神,就是不忘昨天的苦難輝煌,無愧今天的使命擔當”。  在紅巖村,在自己高祖母和奶奶住過的老屋裡,每每對遊客講起紅巖的歷史,講起小時候聽長輩講的往事,王佩雯總覺得自己與高祖母產生了某種交集,彷彿回家的感覺。  在紅巖村旅遊旺季,王佩雯從每天早上9點開始講解,一直講到傍晚關門,中午幾乎沒有時間休息。經常有遊客問她,現在有沒有紅巖歷史人物的後人在這裡工作。王佩雯會指指自己。“遊客們會驚訝,更多的是開心,因爲這也是一種紅巖精神的代代傳承。”她說。(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