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創意產業推動淨零減碳 首場大型成果展10日開幕

策展人方敘潔(中)介紹展區的自行車發電裝置,民衆可體驗充一度電,需要提供多少動能,進而反思能源的珍貴。(文化部提供/李怡芸臺北傳真)

文化部近年推動淨零減碳,第一場大型成果展覽10日開幕,文化部常務次長徐宜君表示,從文化生活開始做淨零減碳,文化部也會努力推動文化產業淨零政策,持續向2050淨零排放的目標邁進。

徐宜君表示,文化部從112年開始推動文化產業淨零指引,包括博物館、電影院及表演藝術場館。同時,透過指引及倡議,文化部所屬的館所,也開始進行碳盤查與能源的相關健檢,並透過行政法人與相關團體一同推動,進而實踐淨零減碳的可能。徐宜君指出,本次展覽有許多來自民間的劇團,將淨零減碳融合在表演藝術當中。

策展人方敘潔表示,從藝文消費的前臺,到文化產業的後臺,有許多淨零減碳的決策點和已有的資源,不論是文化工作者或一般參觀者,都可以是有選擇、有意識的個體,展覽希望告訴大家,並非束手無策。

展場的第一區「邁向淨零之路:生態永續前臺」,呈現全球暖化下氣候變遷對環境造成的影響,而文化產業也無法置身事外。第二區「路徑由你:參觀迴路、時尚伸展與表演舞臺」,呈現國內兼具淨零技術形式與創作內容相輔相成之作,如於國家兩廳院製作的《寫給滅絕時代》,採低耗能舞臺並研發出自行車發電裝置;臺中國家歌劇院 《在消逝之前,能不能喜歡我?》的不插電演出和能源裝置;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不搭臺、不架燈和因地制宜」的《波麗露在高雄》舞蹈旅行計劃等。

第三區「走入幕後:文化場域的基礎設施與淨零後臺」,涵蓋博物館展示、活動節目製作、工藝、文資修復及時尚設計等各領域,探討自創作到展演等階段,如何通往淨零減碳的路徑。包括臺灣歷史博物館「當我們同宅一起:公宅設計與理想現代生活」特展、天馬戲創作劇團的「Recircus 移動綠劇場」、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的「不廢實驗室」、META Design 回收工地廢棄物再製的「工地計劃」、EVOPURE+的鳳梨纖維綠時尚等。

文化部表示,此次展場設計也於多處實踐淨零,展場設計採用可循環棧板,完全無木作避免展後廢棄清運問題;展場輸出採用以回收材料製作而成的宣影布,未來移展時可以重新使用;其他還有租賃燈光器材及使用電子紙螢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