穩產能助消納 能源轉型“綠”意濃濃
本文轉自:人民網
人民網記者 王紹紹
近年來,我國能源轉型向“綠”而興,以風電、光伏爲代表的新能源產業蓬勃發展。與此同時,新能源消納工作也按下“加速鍵”,爲能源綠色低碳轉型注入新活力。
在能源安全新戰略指引下,我國堅定不移加快能源轉型,清潔能源發展實現新跨越。數據顯示,2013年以來,風電裝機增長6倍,年均增長約20%;光伏裝機增長180多倍,年均增長約60%。年度新增裝機全球佔比均在40%以上,爲全球綠色發展持續提供動力。
當前,隨着清潔能源裝機規模持續增長,我國可再生能源加快發展,已成爲保障電力供應的重要力量。國家能源局最新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11月底,全國累計發電裝機容量約32.3億千瓦,同比增長14.4%。其中,太陽能發電裝機容量約8.2億千瓦,同比增長46.7%;風電裝機容量約4.9億千瓦,同比增長19.2%。
近期,全國各地新能源發展迅速。2024年12月15日,隨着文山茂克光伏電站併網發電,雲南省新能源裝機總容量突破5000萬千瓦,達到5011.44萬千瓦;12月22日,隨着黑龍江辰升風電場新建的20萬千瓦機組併網運行,東北電網新能源裝機規模突破1億千瓦,佔比達44%,新能源發電量達1815億千瓦時,同比增長17%……
“從未來發展趨勢看,我國可再生能源發電比重將快速提高,要加快構建適應新能源大規模發展的新型電力系統,強化能源電力發展規劃,打通堵點,有效消納綠電。”中國電力企業聯合會專家委員會副主任委員王志軒表示。
近年來,在裝機規模不斷擴大的同時,我國新能源保持高比例消納的良好態勢。風電、光伏發電利用率平均保持在95%以上,處於世界一流水平,發電量不斷增加,佔比穩步提高。2024年1月至7月,全國風電平均利用率96.3%、光伏平均利用率97.1%,風電和太陽能發電量達到10549億千瓦時,約佔全部發電量的20%,超過同期第三產業用電量(10396億千瓦時)和城鄉居民生活用電量(8482億千瓦時),能源“含綠量”顯著提升。
此前印發的《關於做好新能源消納工作 保障新能源高質量發展的通知》,從推進配套電網項目建設、發揮電網資源配置平臺作用等六個方面,提出十七項措施,以提升電力系統對新能源的消納能力,推動新能源高質量發展。
在推進配套電網項目建設方面,各地佈局的大型風光基地、流域水風光一體化基地等重點項目開闢了納規“綠色通道”。
在四川甘孜,海拔4600米的川西高原上,上百萬塊光伏板迎着太陽發出耀眼的光芒,其不遠處的雅礱江兩河口水電站,實現光伏和水電“打捆”送出,將“水光互補”項目規模提升至百萬千瓦級,以滿足日益增長的用電需要。
在內蒙古鄂爾多斯,風、光、氫、儲、車連成一體,各環節、上下游“攜手並進”。“園區80%能源由本地的風電、光伏等直供,20%參與綠電交易並獲得綠證,綠電供應不足時,園區再從電網回購綠電,實現100%綠色零碳能源供給。”園區相關負責人介紹。
不僅如此,在電網資源配置方面,各地在提升輸電通道能力和加強省間互濟上持續發力,打破輸電“剛性”,提升輸電“柔性”。
在雲南,當地已建成“四橫四縱一中心”的500千伏主網架大格局,並與南方電網通過十回直流異步聯網運行,建成投產500千伏德蘭線、500千伏隆陽變、500千伏光輝變等一批標誌性工程,支撐大規模新能源接入和消納。
在寧夏,我國首條以輸送“沙戈荒”風光大基地新能源爲主的電力外送大通道“寧電入湘”工程,向湖南輸送的新能源佔比達50%以上。工程預計於2025年建成,每年可向湖南輸送電量超360億度。
“隨着我國新能源發電佔比的提高,局部電網承載能力、通道輸送能力和系統調節能力全面提升,個別地區已接近新能源消納的‘天花板’。未來,需要考慮新能源出力波動特性,優化新增裝機佈局,結合不同地區新能源資源特性、系統消納成本和可再生能源消納責任權重,制定合理的新能源利用率目標。”中國電力科學研究院新能源研究中心新能源調度運行室主任張金平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