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寧:奮進七十年 今朝再出發
時光荏苒,威寧彝族回族苗族自治縣已走過70年風雨征程。70年時光很短,在人類歷史長河中不過浪花一朵;70年時光很長,人生七十古來稀,差不多是一個人的大半輩子光陰。
70年來,威寧實現從文化落後、人均受教育低到教育質量均衡發展的轉變;70年來,威寧實現從缺醫少藥、羣衆看不起病到村村有衛生室、大病不出縣的跨越;70年來,威寧實現從交通基本靠走到鐵路、高速、鄉村路縱橫交錯的嬗變;70年來,威寧實現從滿眼盡是“和尚坡”到“山青水綠”的變化;70年來,威寧實現從一窮二白、滿目瘡痍的舊社會蛻變成高樓林立、人民幸福的高原新城;70年來,威寧各族兒女牢記囑託、感恩奮進,榮辱與共,凝心聚力,共同奮鬥,同心共建百姓富、生態美、經濟興、活力強的社會主義現代化新威寧。
——請看記者從教育、醫療、交通、生態、城鄉等多個維度見證威寧70年滄桑鉅變。
威寧縣城及草海全景(何歡 攝)
數字裡的威寧教育鉅變
1954年威寧自治縣成立前,威寧百業凋敝,教育發展長期陷入停滯不前的狀態,全縣僅有小學50所、中學3所,在校學生4000餘人,教學活動在一所所殘破的校舍中完成……
1956年的威寧民族師範學校。(劉礪 供圖)
在上世紀九十年代初,海拉鎮全鎮有2000多名適齡兒童失學在家,入學率僅爲38%,因爲學校少、師資力量不足,許多孩子只能“抓鬮入學”,通過抓鬮的方式來實行“差額上學”。
“迫於當時基礎設施落後、物質匱乏,村公所、民房都成爲了臨時學校,甚至在地勢崎嶇的山村,哪裡有一塊平地就在哪裡辦學。”威寧自治縣教育局黨委書記、局長劉秉貴說,那些年,學生總是從家裡揹着桌子“追”着學校跑。
進入新世紀以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威寧秉承“窮縣辦大教育、辦大教育拔窮根”的理念,採取一系列措施,強力推進教育領域硬件、軟件建設,搶抓“地域+領域”幫扶的機遇,着力提升辦學水平,奮力推動全縣教育事業均衡發展。
由近到遠爲威寧七中、威寧七小、威寧職中(嶽剛 攝)
如今,全縣共有884所學校,321255名莘莘學子坐在寬敞明亮的教學樓裡接受基礎教育,18200名辛勤的園丁傾盡所學,讓學生感受“同在藍天下、共沐春風裡”的教育溫暖。
幼有所育,威寧大力發展社區和鄉村公辦幼兒園,鼓勵民間舉辦普惠性民辦幼兒園,促進學前教育公益普惠發展。2023年末,全縣已有幼兒園387所,學前教育三年毛入園(班)率達93.0%。
羊街二中開展大課間活動(嶽剛 攝)
學有所教,威寧通過不懈努力逐步補齊教育短板,辦學條件不斷優化。2023年末,全縣小學入學率99.83%、初中入學率96.5%、高中階段教育毛入學率92.8%;累計完成新建、改擴建義務教育階段學校、高中學校、職業學校及特校509所,形成了較爲完備的教育體系。
孩子在寬敞明亮的教師裡學習 (何歡 攝)
“教育事業的奮鬥沒有終點,只有接續不斷的起點。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威寧自治縣教育事業正風帆勁起、載夢遠航,在譜寫教育高質量發展新篇章的新徵程上闊步前行。”劉秉貴說。
羣衆眼裡的醫療變化
“感謝醫生,我的腰現在好多了……”前不久,在黑石頭鎮衛生院疼痛科治療室裡,黑石村羣衆馬茨花在和醫生交流中表示感謝。“我腰椎疼幾年了,一直都是到縣城去治療。前幾天聽說黑石頭鎮衛生院也可以治療了,幾次治療下來效果非常好,也很方便。”馬茨花說。
威寧自治縣人民醫院(何歡 攝)
2023年縣域醫療次中心建成以來,黑石頭鎮衛生院新增檢查項目9項,新開展手術項目36項。新項目、新技術累計服務6萬餘人次,完成手術量312臺。黑石頭鎮衛生院的醫療服務可輻射麻乍、岔河、哲覺、海拉等周邊鄉鎮,有效解決了20餘萬羣衆“看病難、看病遠、看病貴”的問題。
龍場鎮衛生院(趙慶能 攝)
“我們充分發揮其向上聯繫醫共體牽頭醫院,向下服務一般鄉鎮衛生院的紐帶作用,探索醫療衛生資源下沉的有效途徑,推動緊密型縣域醫共體建設,促進優質醫療資源擴容和區域均衡佈局,提高基層防病治病和健康管理能力,惠及廣大羣衆就近就醫。”威寧自治縣衛生健康局黨組成員、衛生健康人才服務中心主任田娟說。
數據體現變化。1957年,威寧全縣僅有14個區建立衛生院,羣衆就醫條件非常差。2023年,全縣形成了2個縣級公立醫院、2個公共衛生服務機構、1個縣中心血站、35所鄉鎮衛生院、6個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51家民營醫院、131家個體診所和625個村衛生室的醫療艦隊;全縣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參保人數達131.08萬人,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參保人數4.65萬人,實現應保盡保。
威寧自治縣婦幼保健院(嶽剛 攝)
不僅如此,威寧還通過依託醫療資源合作幫扶,打造智慧醫療服務等方式,不斷建強醫療陣地,提升醫療服務質量,成功創建省級慢性病綜合防控示範區、省級健康縣區。
縱橫交錯的交通路網
1958年冬季,全縣啓動大規模築路工程,次年春全縣13個區44個公社通公路。
2002年7月,內昆鐵路威寧段建成通車,是畢節市開通的第一條鐵路。
都香高速金鐘互通(何歡 攝)
如今,地處雲貴兩省交界的威寧,都香、畢威、威宣3條高速,326、356國道及內昆鐵路貫穿縣境,一個機場、三條鐵路、六條高速公路的立體交通體系正在加速構建,威寧正着力打造成爲黔滇結合部重要區域性支點城市和畢節副中心城市。
“出門就能坐車,還能電話預約,安全快捷票價低,大大便捷了我們老百姓的出行。”威寧自治縣石門鄉村民劉家寬從石門鄉客運站坐上了開到家門口的“微型公交”(8座)滿是喜悅,直誇現在的客運車既方便又便宜。
蜿蜒盤旋在黑石頭鎮八一村的“產業路”(何歡 攝)
石門鄉、中水鎮、黑土河鎮的農村客運公交化運營,是城鄉公交體系延伸的一小步,更是服務羣衆出行邁出的一大步,爲改善農村客運經營困境、鞏固拓展農村基本出行、優化完善農村客運服務供給蹚出了新路。
時下,走進威寧草海機場建設工地,火熱的建設場景迎面而來。工程車輛來往飛奔,建築工人有序忙碌;一條長長的跑道,從山這頭延伸到山那頭。
建設中的威寧草海機場(何歡 攝)
“目前,我們圍繞機場建設的總任務、總目標,倒排工期,推進道路、電網等配套設施同步進行,確保高品質建設這一重大工程。”草海機場公司負責人說。
在實施立體交通暢通工程中,威寧加快構建內聯外通的綜合立體交通網絡體系,抓好由民用航空、高速鐵路、高速公路組成的“快速網”,由普速鐵路、普通國道和省道組成的“幹線網”,由縣道、農村公路組成的“基礎網”三張交通網建設,公路通車裡程達11504.4公里(含高速178.245公里)。
山清水綠的生態環境
初冬時節,走進威寧自治縣草海北坡生態公園,草海依然碧波盪漾、魚鳥攜遊,與藍天白雲相映成趣、美如畫卷。生態環境變好了,讓威寧這座高原小城更具魅力。
草海生態環境的嬗變是威寧生態實現“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一個縮影。
草海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何歡 攝)
曾經,由於認識的侷限性,缺乏科學的指導和較爲嚴厲的管控措施,草海保護區範圍人類活動頻繁、水土流失嚴重、污水大量直排、人鳥爭地嚴重,草海生態環境面臨嚴重威脅。
“腳踩一鞋泥,風吹滿嘴沙。一眼看去,全是光禿禿的山坡、乾涸的河牀、貧瘠的土地。”居住在草海邊的羣衆江長林回憶說。
林海哲覺(何歡 攝)
黨的十八大以來,威寧自治縣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建設草海和“四江之源”生態屏障保護區,圍繞“治水、治山、治環境”的工作思路,採取“退城還湖、退村還湖、退耕還湖、治污淨湖、造林涵湖、法制護湖”六大措施,全面保護和修復草海生態環境,草海生物多樣性保護成效明顯,水質逐步改善,繪就了“水清山綠、人和鳥歡”美麗畫卷。
生態變好了,來草海打卡旅遊避暑的遊客也越來越多。
如今的草海憑藉優美獨特的地理優勢和富饒多樣的植被種類吸引着遊客前來旅遊避暑、觀鳥看景。春有草長鶯飛、夏有涼爽宜人、秋有秋高氣爽、冬有黑頸鶴返鄉。在“圍繞草海抓保護,跳出草海抓旅遊”策略中,威寧草海走出了一條集“觀鳥、避暑、科考、休閒、度假”爲一體的旅遊發展路徑。
草海北坡生態公園一角(何歡 攝)
不僅如此,威寧還全力實施生態保護和生態修復,加快發展綠色惠民產業。2024年,全縣林下經濟面積達67.8萬畝,林下經濟產業鏈總產值達17億元,正向着產業化、規模化、標準化發展方向穩步前進。
據悉,截至目前全縣森林面積446.65萬畝,森林覆蓋率達47.27%;縣城環境空氣質量優良率穩定保持97%以上,六項大氣污染物穩定達到國家二級標準,穩居全市第一;草海物種增至2600種,鳥類種類增加到246種,越冬黑頸鶴達2500餘隻。
威寧以綠水青山爲墨,以生態文明爲紙,繪就一幅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壯美畫卷,譜寫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成功典範。
日新月異的高原小城
“10年前,威寧新城區還是一片荒蕪的山坡,現在新城區已經高樓林立、車水馬龍,變化太大了。”市民王寧說起威寧飛速發展的城鎮化很是自豪。
威寧城區一角(何歡 攝)
隨着基礎設施不斷完善、生態環境逐步改善,威寧這座高原小城慢慢蛻變成一座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美麗城市,一個“宜居宜業宜遊宜商”的幸福新家園煥發蓬勃生機。
不僅如此,威寧還充分發揮縣城核心帶動作用,逐步形成雙龍、鹽倉、板底、爐山、麼站、金鐘、羊街 “1+7”城鎮圈;6.5萬餘人從山區易地搬遷到縣城居住,實現從農民到市民的轉變;東風、二塘、猴場和迤那、牛棚、中水兩個縣域副中心城鎮羣初具雛形,初步形成“產城互動、城鄉融合、生態宜居、和諧共生”的新型城鎮化格局。目前,威寧城區建成區面積34.98平方公里,城區常住人口32.3萬人,城鎮常住人口51.06萬人,城鎮化率39.03%。
東風小集鎮一角(何歡 攝)
“我們將全力推進以人爲核心的新型城鎮化建設,聚焦滇黔結合部重要區域性支點城市和畢節市副中心城市目標定位,努力走出一條具有高原山地特色的新型城鎮化道路。”威寧自治縣住房和城鄉建設局有關負責人說。
威寧的發展是全方位的。
——聚“鏈”成“羣”,建立現代工業體系。威寧立足資源稟賦優勢,堅持以高質量發展爲牽引,着力構建“2+2+2”新型工業化發展格局,加快打造“三大基地”,奮力實現“雙千雙百”目標,一大批重大項目落戶威寧,“風、光、水、火、儲”多能互補的新能源產業集羣發展,綠色發展成爲威寧經濟建設的新賽道。
長通威寧新能源產業園 (趙慶能 攝)
——農業現代化,多點開花。威寧立足資源稟賦構建了以馬鈴薯、養牛、蘋果、蔬菜、烤煙爲主導產業和火腿、蕎麥爲特色產業的“5+2”產業發展佈局,全力推進品牌建設。2023年末,全縣農業總產值達240.89億元,比1954年增長了1146倍。
——民族共同體意識,不斷增強。威寧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爲主線,探索創新“五融強五力”民族團結進步創建新模式,2024年被國家民委命名爲第十一批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範區。
威寧自治縣朝陽新城社區民族團結進步示範廣場(杜應妮 攝)
2023年末,威寧全縣戶籍人口161.25萬人,比1954年增加了123.89萬人;地區生產總值327.32億元,比1954年增長了1722倍;財政收入總量142.04億元,比1954年增長了12900倍;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386元,比1978年增長了14322元。
70年風雨兼程,70年春華秋實,70年滄桑鉅變。新時代新徵程,全縣160餘萬各族兒女將牢記囑託、感恩奮進,朝着建設“經濟繁榮、人民富裕、環境優美、民主法治和諧、民族團結進步、風氣清新”的六個“新威寧”目標願景奮勇前進。
威寧融媒記者 陳武帥 葉啓偉 李玉榮 何 豔
編輯:周天貴 ▏責編:李雲俠 ▏編審:何 歡
終審:葉啓偉 ▏監製:馬勳勇